-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通常资金的支付从付款人开始,经过付款人银行、中介银行、认证机构、收款人银行等一系列当事人,每一当事人只接收其直接指令人的指令,并向其接收人发出指令,并与他们存在合同上的法律关系。因此,当指令是由于接收银行自身或其后手的原因没有履行、迟延履行或不当履行,付款人或指令人是无法依据合同关系直接向责任方主张权利的。为保护付款人或指令人的权益,只要接收银行或其后手存在违约行为,均应向其前手或付款人承担法律责任。在这一点上,与我国《票据法》规定的追索权具有类似的法律性质。 5.2.3 电子支付事故责任 (1)银行的责任 从上述的银行法律地位分析可以知道,银行在电子支付中所处的位置是一个受托人。但是由于电子支付与传统的支付存在着较大的操作差别,电子支付的整个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支付指令在客户端尚未传出的阶段;从客户端到银行支付网关之间的中间传输阶段;支付信息进入银行支付系统后的处理阶段。对于这样的一种支付方式,我国尚没有特别的法律法规加以规定。但不管整个支付过程中有多少技术环节,对客户而言,他总是认为这个机器就是银行的化身,它在客户眼中代表着银行,它所进行的一切活动都应该由银行来承担责任。 5.2.3 电子支付事故责任 一般来说,只要客户正确的支付指令信息通过网络进入到银行的支付网关,之后所发生的一切支付事故的责任都应该由银行承担。对于支付瑕疵而言,除了支付信息的瑕疵成因来自客户发出端的情况外,当支付指令信息到达银行支付网关后造成的所有支付事故都应由银行来承担责任。银行作为金融服务的受托人,如果未尽到管理人的责任,发生长款或短款,造成存款人的存款损失,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5.2.3 电子支付事故责任 (2)客户的责任 对于客户的责任问题,应该从合同责任和不当得利返还责任两个方面考虑。 5.2.3 电子支付事故责任 合同责任。在电子支付双方的合同中,通常来说客户负有发现电子支付发生意外时及时通知以防止损失进一步扩大的义务,这是一项交易双方相互保护、相互注意义务的体现。但总而言之,客户承担责任在大部分的国家和地区都是被严格限定的。只有在客户存在欺诈或严重疏忽时才承担责任。也就是说只有当客户实施了通过网络进行电子支付欺诈的行为,或者是客户没有尽到对自己的私人密钥的合理保管义务而使得密钥为第三人所得而造成盗取客户银行存款的情况,客户才需对由此造成的损失承担责任,这个损失不但包括客户自己遭受的损失还包括由此造成的银行方面的直接经济损失。 5.2.3 电子支付事故责任 不当得利的返还责任。由于银行电子支付设备或工作失误造成的支付长款,不管是从支付方还是从银行得到的,这笔长款的法定所有权和控制权都没有转移。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 92条的规定:没有合法根据,取得不当利益,造成他人损失的,应当将取得的不当利益返还受损失的人。银行电子支付的失误是由于银行的工作失误或机器故障所致,客户获得利益虽然主观上没有故意占有该财产,亦无占有该财产的合法根据。因此,客户取得的超额款项符合民法规定的不当得利条件,应当依法承担返还不当得利的责任。 5.2.3 电子支付事故责任 (3)网络传输服务提供商和电子支付软硬件提供商的责任 首先,上述两者与银行之间存在的仅仅是买卖合同、技术开发合同、承揽合同或服务提供合同等之类的关系。 5.2.3 电子支付事故责任 他们只提供软硬件的维护和零配件,对于传输服务提供商来说也就是保持正常稳定的网络传输通道。如果在合同中规定或是在法律中规定,由于软件、硬件设备或是网络传输通道的问题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全部由这些软硬件和服务提供商来承担,显然是不符合法律的公平原则的。 5.2.3 电子支付事故责任 因为首先,造成软硬件故障或是电信数据传输不通的原因有很多,未必都是由于他们的过错造成的。其次,由于金融事故损失的金额往往十分巨大,一项赔偿就足以使中等规模的设备制造商或软件供应商破产,因此若规定这样的事故赔偿由他们承担,则他们所承担的风险和所获得的利润相比悬殊太大,不符合基本的经济规律,也不符合法律的公平原则。再次,如果计算机与通信技术出现问题,就不分青红皂白一味要求制造商承担或是服务提供商承担赔偿责任,恐怕没有哪个高科技公司愿意向银行提供电脑技术、设备和服务了。 5.2.3 电子支付事故责任 另外,从产品质量法的角度来看,各国的产品质量法都规定,因产品质量问题造成他人人身或财产损失的,受害者可以要求赔偿损失。 5.2.3 电子支付事故责任 由于产品质量法是强行法,双方当事人的合同不得排除其适用性。但在对这类高科技产品和服务的适用上各国通常都采用非严格责任原则,也就是过错责任原则。过错责任原则是指对责任人的赔偿数额加以最高限制。金融高科技的制造商和服务商代表了社会科技进步的力量,法律对其偏向无疑有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2G101与16G101钢筋平法图集对比变化汇总.docx VIP
- 标准图集-08S305 小型潜水排污泵选用及安装.pdf VIP
- 佳木斯电机说明书.pdf VIP
- 农民工工资结算单(参考模板).docx VIP
- 《基孔肯雅热诊疗方案(2025年版)》.pdf VIP
- 《蒸汽冷凝水及二次蒸汽回收技术要求》编制说明.pdf VIP
- 真太阳时调-全国各地详细时差.doc VIP
- CADENCE应用---HDL原理图+Allegro基本操作.pdf VIP
- 2025年中考物理总复习专题十四 欧姆定律.pptx VIP
- 2025至2030年中国抬头显示器(HUD)行业市场调研分析及投资战略规划报告.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