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毕随录之十七.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占毕随录之十七.doc

佔畢隨錄之十七 單育辰 上博四《柬大王泊旱》有這麼一段話,整理者原考釋問題較多,我們重新整理並加了一些注解: 王以問尹高:“不穀燥,甚病,聚(驟)夢高山深溪。吾所得【8】地於膚(莒)中者,無有名山名溪欲祭於楚邦者乎?當而卜之於【3】大夏。如A,將祭之。”尹許諾,而卜之,A。尹致命於君王:“既【4】而卜之,A。”王曰:“如A,速祭之。吾燥,(一)病。”尹答曰:“楚邦有常故,【5】焉敢殺祭?以君王之身殺祭,未嘗有。” 其中A字原形按簡文次序排列如下: 舊多把A隸定作“”,應該是不正確的,我們以前一直認爲A應从“廌”从“衣”。可參楚文字中“廌”、“薦”、“灋”、“慶”所从的廌頭寫法,與A完全一致。此字在上博三《周易》簡6中也存在: 上九:或賜鞶帶,終【5】朝三B之。【6】 B原篆作: B 此形與A相比,亦是从“廌”从“衣”,但加了“廌”足,並且“衣”上的“亠”沒有省略而已。B在今本中作“褫”,“廌”,定紐支部,“褫”透紐支部,二字皆屬舌音支部,古音極近,所以,B應該是从廌聲的。同理,A也應从廌从衣,應與“褫”音較近。但A應讀爲什麽的問題一直困繞着我們。現在,清華四《別卦》的發表,給我們帶來了曙光。 新近發表的清華四《別卦》存八簡,錄有五十六個卦名(缺一簡),其卦名與《周易》六十四卦有非常嚴格的對應關係,其對應形式大都是語音通假關係。詳情請參看清華四注釋,這裏就不多介紹了。值得注意的是清華四《別卦》簡4有一C字,與今本《周易》對應的字爲“解”。 C 整理者把C隸定作“”,並提出了兩說,一說C从“鹿”得聲通“解”;一說“”从“廌”得聲通“解”。但“鹿”爲來紐屋部字,與見紐錫部的“解”聲韻遠隔,一定是不可信的。只有从“廌”聲才可能與今本的“解”相通。上文已說,“廌”定紐支部,從韻部來看,與“解”爲嚴格的通轉關係,從聲紐看,見紐定紐只有牙舌之異,所以“廌”與“解”古音也是非常相近的。 上文已說上博三《周易》的B字亦从“廌”得聲,讀爲“褫”。《周易·訟》:“終朝三褫之”,“褫”陸德明《釋文》:“王肅云:解也。”《荀子·非相》:“守法數之有司極禮而褫。褫《萬章上》天下之士悅之,人之所欲也,而不足以解憂管子四時甃屋行水,解怨赦罪,通四方。《繫辭下》故惡積而不可揜,罪大而不可解。說疑有務朋黨徇智尊士以擅逞者,有務解免赦罪獄以事威者《韜龍韜王翼》應偶賓客,論議談語,消患解結。九章悲回風愁鬱鬱之無快兮,居戚戚而不可解。詮言患解憂除,然後食甘寢寧,居安遊樂。而卜之於大夏。如A,將祭之。”一句意思是說:“應該用大夏這種龜殼來占卜(是否要祭祀莒地的名山名川),如果這種方法可以解除疾病,那就要祭祀。” 又,九店M56-20: 凡盍日,利以制衣裳,E,制布,爲門閭。 E E雖略有漶漫,但與C應爲一字,但無“糸”而已,可惜此簡有兩個難字,E字尚不知怎麽讀,但或許與“解”義有關,又,其中“”應从“”得聲。 另外,在甲骨文中,還有(《合》28156)、(《合》28159)、(《屯南》2499)、(《合》28163)諸字,原來我們認爲葉玉森釋爲“覊”之說“或可信”,現在看來,它與C字有一定的關聯性,但是否可讀爲“解”一類的字,還有待研究。 此字原從疒旁從喿,這裏讀爲“燥”。 “驟”在典籍中多用爲“屢”義,參看《故訓匯纂》第2554頁“驟”字條。 沈培:《從戰國簡看古人占卜的蔽志”——兼論移祟說》,《古文字與古代史》第一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9年8月,第391-434頁。 16 此字從陳斯鵬先生釋,包山簡84、簡191亦有此字。“膚”、“莒”二字的上部都從(參看《戰國文字編》,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88頁),且皆屬魚部。參看裘錫圭先生:《戰國貨幣考(十二篇)》,《古文字論集》,中華書局,1992年,第444~445頁;吳振武:《釋戰國文字中的從‘’和從‘朕’之字》,《古文字研究》第19輯,中華書局,1992年,第490~499頁。又參看《金文編》第296頁(中華書局,1996年)、《容城氏》簡26(《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之“”字,學者一般讀爲“莒”。又參看《史記?楚世家》:“簡王元年,北伐滅莒”。“得城於莒中者”猶言滅莒得城。 此句猶言楚邦之君應該祭祀被占領莒國國中的名山名溪。 “當”原作“尚”,應同簡10之“尚”用爲“當”。 此字又見於《彭祖》簡1、上博八《王居》簡6,讀爲何字待考。 參看劉洪濤:《讀〈上海博物館藏戰國竹書(四)〉劄記》,“簡帛”網,2006年11月8日,/show_article.php?id=457。 22 此似以不祭本國山川而祭別國山川為殺祭。在東周,不祭本國山川而祭別國山川是屬於亂其紀綱的行爲。可參看《左傳?哀公六年》“初,昭王有疾,卜曰:‘河爲祟。’王弗祭

文档评论(0)

gsgtsh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