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50《保训》“疾渐甚”解.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0450《保训》“疾渐甚”解.doc

《保訓》“疾甚”試解 (首發) 孟蓬生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清華簡《保訓》簡2、3:“王若曰:‘發,朕疾甚,恐不女及訓。’” 釋文中的“”字,原形如下: (處理前) (處理後) 此字也見於上博簡《周易》第14簡,原形如下: (處理前) (處理後) 兩種寫法只爭一畫,即清華簡比上博簡多了上部作為裝飾筆畫的短橫而已。清華簡整理者的隸定是參照上博簡《周易》做出的,實際上已經替我們做了認同的工作。 由於此字在楚簡中作為單字或偏旁多次出現,已經有多位學者(陳斯鵬、李家浩、魏宜輝、劉樂賢、馮勝君、蘇建洲、陳劍、宋華強等)進行過討論,均認為它跟“啇”字無關。該字“止”字之外的構件來源如何,目前尚未得出一致的結論,但對該字的讀音則有了大致相同的看法,即此字古音當在侵部(談)部。這是基於以下可以反映該字讀音的材料得出的結論。 (一) 1.勿疑,朋?(上博簡《周易》) 2.勿疑,朋甲讒(馬王堆帛書《周易》) 3.勿疑,朋盍簪(傳世本《周易》) “簪”古音在侵部,“讒”古音亦在侵部(或歸談部),則“”字古音也應在侵部(談部)。 (二) 1.思坪夜君城瘳速瘥(新蔡簡,零:189) 2.城瘳速瘥(新蔡簡,零:300) 劉樂賢先生指出: “朁”或从“朁”得聲之字古音在緝部和侵部,“疌”或从“疌”得聲的字古音在葉部和談部。大家知道,緝、侵部和葉、談部的關係十分密切,例如“讒”字,或歸入侵部,或歸入談部。因此,从“朁”得聲的字可以與“疌”或从“疌”得聲的字通假。《集韻·感韻》:“簪、疌,速也。《易》朋盍簪,王肅讀或作疌。”《廣韻·感韻》:“朁(从弓),弓弦。朁(从弓)又作疌(从弓)。”據此,上引二簡的A(指——引者按,下同)可以讀為“疌”或“寁”。……要言之,上引簡文的“A瘳速瘥”應讀為“疌瘳速瘥”或“寁瘳速瘥”,是“速瘳速瘥”的意思。 宋華強先生指出: 新蔡簡中的“”可以讀為文獻中的“憯”。《墨子·明鬼下》“鬼神之誅若此之憯遫也”,又“鬼神之誅至若此其憯遫也”。孫詒讓《墨子閒詁》云: “憯”、“速”義同。《玉篇·手部》云“撍,側林切,急疾也”。“憯”與“撍”通。《易·豫》“朋盍簪”,《釋文》云:“簪,鄭云速也,京作‘撍’。” 劉、宋兩位的考釋又一次表明从“”聲的“”字古音在侵(談)部。《說文·宀部》:“寁,居之速也。从宀,疌聲。”大徐本“子感切”。《詩·鄭風·遵大路》:“遵大路兮,摻執子之袪兮。無我惡兮,不寁故也。”毛傳:“寁,速也。”需要說明的是:“疌”“寁”字古音在談盍兩部,一音“疾葉切”(葉韻),一音“子感切”(感韻)。《集韻·感韻》:“簪、疌,速也。《易》:‘朋盍簪。’王肅讀。或作疌。”可知訓“疾”的“簪”中古音亦音“子感切”,與“寁”同音。《廣韻·感韻》:“,弓弦。又作。”。在“疾速”的意義上,“簪”、“憯”、“撍”、“寁”(子感切)記錄的是同一個詞,跟訓“疾速”的“疌”音義相通。 (二)() 1.子曰:長民者,衣服不改, 容有常,則民德一。(郭店簡《緇衣》16~17) 2.子曰:長民者,衣服不改, 容有常,則民德一。(上博簡《緇衣》9) 3.子曰:長民者,衣服不改,從容有常,則民德一。(傳世本《禮記·緇衣》) 此字當分析為“从人,聲”,“”字上部所从當是人字的變形,而非“宀”字。 “”字古音在侵(談)部,而論者多以為戰國時冬部已經從侵部分化出來,與“東”部讀音相近。古音侵談東相通,如“譚”(覃字古音在侵部),其異體作“談”(炎古音在談部),而《戰國策》人名“張孟談”,《史記·趙世家》或作“張孟同”(“同”字古音在東部)。《說文·夊部》:“竷,繇也,舞也。樂有章。从章从夅从夊。《詩》曰:竷竷舞我。”段注以為从“夅”聲,則古音在侵部。《詩·小雅·伐木》:“坎坎鼓我,蹲蹲舞我。”“坎”古音在談部。《急就篇》:“竽瑟空侯琴筑箏。”顏師古注:“空侯,馬上所彈也。一名坎侯。”“空”字在東部。故()等作為从“”聲之字而與東部“從”字相通,是很好理解的。 如果以上所論“”聲之字古音在侵(談)部的事實可以成立,則《保訓》“”字的讀法就有望得到解決。以音求之,我們覺得“”字可以讀為傳世典籍中表示“疾病加劇”的“漸”字。 “漸”字古音在談部,與“朁”聲字相通。《尚書·洪範》:“沈潛剛克。”《史記·宋微子世家》作“沈漸剛克”。《左傳·文公五年》及《漢書·谷永傳》均引作“漸”。又《荀子·修身》:“血氣剛彊,則柔之以調和;知慮漸深,則一之以易良。”《韓詩外傳》:“血氣剛強,則務之以調和;智慮潛深,則一之以易諒。” 《尚書·顧命》:“王曰:嗚呼,疾大漸,惟幾,病日臻。旣彌留,恐不獲誓言嗣,茲予審訓命汝。”偽孔傳:“自歎其疾大進篤,惟危殆。”偽孔傳又云:“病日至,言困甚。已久留,言無瘳,恐不得結信出言,嗣續我志,以此故我詳審敎命汝。” 今簡文云:“王若曰:‘發

文档评论(0)

shbky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