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国学与史学的_赛先生_五四前后中国人心目中的_科学_一例.pdfVIP

走向国学与史学的_赛先生_五四前后中国人心目中的_科学_一例.pdf

  1. 1、本文档共3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专题论文 · 走向国学与史学的“赛先生” ——五四前后中国人心 目中的“科学”一例 罗志田 内容提要 五四人说到“科学”何以更注意其“精神”和“方法”并具体化 为实验主义和辩证唯物论 而在实践层面又为什么一度落实在胡适提倡的 “整理国故”、顾颉刚为首的“古史辨”和郭沫若为代表的“社会史研究”之上 这些与今 日一般认知的“科学”概念有相当距离的现象是本文探讨的主要问 题。这既有中国学人对考据方法相对熟悉而能有所为这一技术层面的因素, 也因国人隐显不一的民族主义情绪在起作用。没有科学的支撑, 国学便上不 了台面; 没有“国故”这一多数中国学者耳熟能详的具体治学对象, 以方法为 依归的“科学”便不能落在实处。而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这种奇特结合与近代 中国思想史和学术史上的一些特殊关怀又有着若即若离的关系。 关键词 科学 整理国故 近代中国史学 新文化运动 近代中国思想 “赛先生”是五四人标举的两大 口号之一, 与我们今 日将“科 技”合起来讲迥然不同的是, 当时人讲“科学”甚少往“技术”方向 走, 讲到西方的物质一面时也往往提高到“文明”层次。我们今 日说 到“科学”, 首先联想到的大概是数理化一类学科; 但五四人更注意 的是科学的“精神”和“方法”, 而且这些“精神”和“方法”其实多来 自生物进化论 对多数人来说恐怕意味着严复版的“天演论”而 已 , 又渐成为抽象的精神和广义的方法, 其与“格致”一线之 自然 科学的关联反而是相对松散的。本来“科学”的概念在西方和近代 ·59 · 《近代史研究》2000 年第 3 期 中国都是一个发展中的变量, 大体言之, 可以说五四人意识中的 ① “科学”与我们今 日所说的“科学”有相当的距离。 而且, 时人对“科学”角色的认知在中国与西方之间实有区别: 科学在欧洲仍像早年传教士所引导的那样与“物质”相连而常常落 实在“技术”之上; 但在中国则更多体现为“精神”, 在实践层面更首 先落实在胡适提倡的“整理国故”以及史学的“方法”之上。造成这 样一种异地两歧式认知的原因甚多, 只能另文讨论, 但理解时人这 样的科学观则有助于我们认识五四后“赛先生”何以会走向国学和 史学这一特殊现象。本文不拟论述从整理国故到古史辨和社会史 研究这些重大学术“事件”的具体学术内容, 仅针对这些当年的学 术大事与“科学”的关联进行侧重于发展脉络的初步考察, 大致是 一种介乎思想史和学术史之间的探索。 一、“科学”与近代中国的学与术 五四人之所以特别注重“德先生”与“赛先生”, 在思想上是前 有渊源的。康有为于光绪三十年 1904 年 曾广游欧美诸国, 他当 时就注意到中国“文明之本皆具, 自由平等之实久得, 但于物质民 权二者少缺耳。但知所缺在物质民权, 则急急补此二者可也。妄人 昧昧, 不察本末, 乃妄引法国夙昔半开野蛮之俗、压制苛暴之政以 自比, 而亦用法国革命 自由之方药以医之。安平无忧而服鸩 自毒, ② 强健无病而引刀自割; 在己则为丧心病狂, 从人是庸医杀人。” 康 ① 关于五四人的科学观, 参见罗志田《从科学与人生观之争看后五四时期对五四基本 理念的反思》, 《历史研究》1999 年第 3 期。 ② 康有为著、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编: 《列国游记》,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 第 320 页。 ·60 · 走向国学与史学的“赛先生” 口中的民权即今所谓民主, 而他那时所谓的“物质”, 实际多指“物 ① 质学”, 即后之所谓科学也。 这应该是较早将此二者连在一起视 ② 为中国最缺少而急需补救者, 可以说开新文化运动的先河。 说到物质和物质学, 就牵涉到晚清思想言说中一个持续而重 要的论题, 即“力”与“学”之间的紧张及“学”与“术”孰轻孰重的问 题。古代中国关于“学”与“术”概念的区别, 朱维铮先生概括为“学 贵探索, 术重实用”, 后来或因“术”渐同于君王南面之术而曾引起 ③ 乾嘉学者试图区分“学”与“政”的努力。 这里所指出的“术”与 “政”的渊源的确重要, 这一关联曾引起晚清士人的困扰, 而“政”在 晚清其实也一度继承了“术重实用”的特点。梁启超在其 1896 年著 的《西学书 目表序例》里便将西学分为“学”与“政”两大类 另有 “教”一类不计 , 今 日属于“理科”的各学科多归入“学”, 而“政”则 不仅有接近朱先生所谓“统治术”的史志、官制、学制、法律一类, 还 ④ 包括农政、矿政、工政、商政、兵政、船政等“实用”科 目。 ① 可参考康有为当时著的《物质救国论》, 此书至 1919 年始由上海长兴书局出版。 ② 康有为此说主要是针对当时开始流行的“自由”和“革命”的观念, 他主张中国只需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擅长各种类型文档 找不到的文档可私信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