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传播史》二.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外新闻传播史 中国近代 2011年秋季课程 发展阶段 传教士报刊 早期国人办报 维新派办报 革命派办报 民国初年 新文化运动与新闻业 早期近代报刊 中国国土上最早的近代报刊没有在具有悠久办报历史的国土上自行产生,而是“舶来品”。 最早来华办报的是英国人 第一批为办报积极活动的人是基督教传教士。 近代报业的历史条件 清政府实行严厉的封建专制主义统治,奉行“庶人不议”、“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愚民政策,没有言论出版自由。 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继续在全国占统治地位。人们按古老的方式生活,城乡闭塞,文化水平低,和外面的世界很少接触。 从唐代的邸报到明清的京报,从封建官报到民间报房,从封建王朝内部抄发到公开出售,经历千余年而内容和形式变化不大。当时的中华帝国,还没有出现出版近代报刊的条件。 西方报业状况 西方:西方世界这个时候已经从黑暗的中世纪走了出来,资产阶级革命后,人类在思想观念上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新闻自由成为了反封建统治斗争最振奋人心的口号 19世纪初西方廉价报纸兴起以后,西方报业已经进入了大众化时代 英国人最早来华办报 英国殖民与传教士活动 英国:经过了资产阶级革命和产业革命,逐渐成为了世界上头号资本主义强国,为了开拓市场,追求更大的利润。 英国在向中国扩张势力的道路上遇到了巨大障碍。当时清朝政府,对外实行闭关政策,对中外贸易限制很严格。英国曾多次向清政府提出放宽限制、扩大贸易的请求,都遭到了拒绝。 武力征服是经常考虑的一个必要手段;思想征服具有更多的意义,而且易于进行。派遣传教士到中国开展活动是当时情况下的良策之一。 传教士办报 第一批中文近代报刊是鸦片战争前西方传教士引进的。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1815-1821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1833-1838 《万国公报》1868-1907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1815年8月5日由英国基督教士米怜在马六甲创办,1821年停刊。 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以传教为宗旨,绝大部分内容是阐释基督教教义、介绍《圣经》的文章,其次是宣讲伦理道德,再次是介绍天文学等科学知识。后期增辟专栏,介绍世界各国概况,开始涉及时政。 刻刊雕版印刷,中国书式 免费赠阅,传布于东南亚华人聚居区 编辑和主要撰稿人为米怜,其他还有麦都思、马礼逊、梁发等。 米怜很注意研究和迎合读者;内容简短、通俗、生动。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刻刊雕版印刷,中国书式 免费赠阅,传布于东南亚华人聚居区 编辑和主要撰稿人为米怜,其他还有麦都思、马礼逊、梁发等。 米怜很注意研究和迎合读者;内容简短、通俗、生动。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1833年8月英传教士郭士立在广州创办 外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内容由宗教、伦理道德和科学文化三部分组成 宗教内容大为减少,科学文化知识增加了许多,且多是实用技术。 增加了新闻和言论专栏。 雕版印刷,中国书式 《遐迩贯珍》 1853年9月3日创刊;香港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 伦敦布道会对华文教机关英华书院和马礼逊教育会出版,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主编 1856年5月1日停刊。 《遐迩贯珍》是最早使用铅字印刷的中文报刊,刊有中英文对照的目录,这是中文报刊的创举。 1855年起,增出附刊《布告篇》,刊登各类广告并开始收费,这是在我国出现的中文报刊首次出现的收费广告。 总体上英国殖民主义者立场,但在报道中国内部消息时,还是能比较客观地反映事物的真实面貌。 《万国公报》 《万国公报》的前身是1868年9月5日出版的《教会新报》,由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创办和主编。 1874年9月改名《万国公报》;1883年7月停刊。1889年2月复刊,成了基督教在华的最大机构广学会的机关报。 1907年12月最终停刊,前后发行34年。 初期是一份宗教性周刊;后期读者对象由教众扩大到官员、士大夫、商人等各界人士。 《万国公报》2 后期《万国公报》很少部分宗教内容;明确把“开放”中国中上层人士的思想作为主要任务。 全录《京报》;报道中外新闻、西学知识、商业信息,并增设了论说,演变为综合性杂志。 维新变法开始后,《万国公报》曾用大量篇幅刊登了维新派的《强学会序》,对维新变法起了推动作用。 上海的英文报纸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上海逐步取代香港成为全国最大的外贸中心。 1960年代以前,香港外报影响力大;之后,上海后来居上。报业的变化,实际上是上海商业中心位置的反映。 1990年代,上海英文报纸形成了《字林西报》、《华洋通讯》、《文汇报》三足鼎立的局面。 《北华捷报》 1850年8月3日由英商奚安门创办并主编的英文周刊,英国商行字林洋行负责发行。 上海第一家报刊。 主要刊登广告、行情、船期等商业信息,1856年增出《每日航运新闻》。 言论反映在华英商利益,被视为“英国官报”。 《字

文档评论(0)

xx8860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