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8—9题。
钱塘逢康元龙①
明·谢肇淛
黄梅细雨暗江关,我入西吴君欲还。
马上相逢须尽醉,明朝知隔几重山。
注:①钱塘:与诗中的“江关”都指钱塘江边的杭州城。康元龙:作者同乡诗友,“尝游历边塞,无所遇”而归故乡。
8.请分析此诗起句中的“暗”字对全诗有什么艺术效果。(5分)
9.请结合全诗,具体评析“马上相逢须尽醉”所表现出来的诗人复杂而丰富的情感。(6分)
答案 :
8.此诗起句用一“暗”字,就形象传神地描绘出黄梅时节,杭州城细雨纷飞暗淡凄迷的景象,渲染了一种低回迷茫的离别氛围,也给全诗蒙上一层依依惜别的感伤色彩(或:为全诗定下伤感的情调)。
9.诗人要与诗友一醉方休,表现了诗人异乡邂逅同乡诗友喜出望外的心情,以及刚见面又须分手的离情别绪(也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对不得志的朋友的劝慰,以及彼此羁旅漂泊的感慨等)。诗人想借酒表达感情,借酒化解悲愁, “须尽醉”率真豪爽,情感真挚热烈。
二.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8—9题。
齐安郡晚秋① 杜牧
柳岸风来影渐疏,使君家似野人居。
云容水态还堪赏,啸志歌怀亦自如。
雨暗残灯棋散后,酒醒孤枕雁来初。
可怜赤壁争雄渡,唯有蓑翁坐钓鱼。
注:①齐安郡,即黄州。此诗为杜牧受权贵排挤,谪任黄州刺史时作。
8.诗题为“齐安郡晚秋”,诗歌借哪两个意象来表现“晚秋”的?颔联和颈联分别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9.尾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诗人的用意何在?(6分)
答案 :
8.柳影稀疏(或柳叶凋落);北雁南飞。颔联中诗人游赏山水,吟啸抒怀,看似闲适自得;但颈联中雨夜人散,酒醒闻雁,诗人倍感孤独寂寞。
9.手法:对比、用典、虚实结合。(适当分析)用意:以当年英雄在赤壁争雄,和如今只有蓑翁坐此钓鱼进行对比。用以表达自己虽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却壮志难酬的不平之意。
三.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卜算子
曹组
松竹翠萝寒,迟日江山暮。幽径无人独自芳,此恨凭谁诉?
似共梅花语,尚有寻芳侣。着意闻时不肯香,香在无心处。
8.这首宋词是咏空谷幽兰之词,作者为什么要写“松竹梅”这三个意象?(5分)
9.请简要分析“着意闻时不肯香,香在无心处”蕴含的丰富情感。(6分)
答案 :
8.因为古人称松、竹、梅为“岁寒三友 ”,以喻坚贞高洁的节操。作者正是以“岁寒三友”来映衬(衬托)兰花处幽谷独自坚守高洁志趣的节操。
9. “着意闻时不肯香”中“不肯香”写出幽兰的独特个性,其幽香不可有意强求,“香在无心处”进一步表明“无心”领略反而可以闻到兰花的幽香,抒写了作者甘于寂寞坚守节操以及不受束缚、对自由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
四.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浣 溪 沙
苏 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注: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期,于宋神宗元丰五年三月游蕲水清泉寺时所作。
8.词的上阕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回答。(5分)
9.词的下阕以景取喻表达了深刻的人生哲理,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
8.写出了清泉寺优雅清新的风光和环境,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的愉悦心情。
9.作者以“门前流水尚能西”体现出作者自强不息、积极乐观的精神以及希望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
五.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8—9题。
绝句
石柔①
来时万缕弄轻黄,去日飞球②满路旁。
我比杨花更飘荡,杨花只是一春忙。
注:①石柔,宋朝人,他一生远离故土,辗转仕途,曾任密州教摇。②飞球:杨树籽
8.联系诗意,谈谈诗人抒发了什么情感。(5分)
9.对这首诗的艺术特色,选你感受最深的一点结合诗歌简要赏析。(6分)
答案 :
8.诗人借杨花的随风飘荡,不能自主,抒发自己离别家园,往来仕途而生活不得安定的感慨。或:诗人借残春飘荡的杨花,抒发了自己辗转仕途的无奈和乡思。
9.在借物(景)抒情、对比烘托、通感上任选一点赏析即可。①诗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杨花的随风飘荡,不能自主,比喻自己离别家园,往来仕途不得安宁。将旅愁离情融合在具体形象之中,贴切感人。②对此烘托:“来时”与“去日”的对比,更突出了驻留时间的短暂,奔波的辛劳。杨花“一春忙”与我“更飘荡”的对比,更加显得深沉感人。③通感:颜色无轻重,但能在人们心中有轻重感。浓重的颜色会使人感到沉重。而杨花的黄色淡到若有若无时,便给人“轻飘飘”的感觉。诗人运用通感的手法,用触觉来描写视觉感受,突出杨花随风飘荡的不能自主的无奈。(或答:此处的“黄”借代杨花。杨花随春风飘荡,给人一种轻飘飘的感觉。一个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生物:6.1.2《从种到界》测试(人教版八年级上).doc
- 生物:6.1.2《从种到界》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上).doc
- 生物:6.1.2《从种到界》课件(人教版八年级上).ppt
- 生物:6.1.2《从种到界》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doc
- 生物:6.1《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测试(人教版八年级上).doc
- 生物:6.1《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复习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doc
- 生物:6.1《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课件(人教版八年级上).ppt
- 语文:第1课《新闻两则》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doc
- 语文:第1课《新闻两则》学案(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doc
- 语文:第2课《芦苇荡》教案(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