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对犯罪预备的理解及.docVIP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国内外对犯罪预备的理解及.doc

兴安职业技术学院政法系 法律专业专科毕业论文 国内外对犯罪预备的理解及 我国在这方面的立法缺陷与完善 学校名称:兴安职业技术学院 指导教师:张艳梅 论文作者:苏日格其其格 入学时间:2005年 目 录 写作提纲 内容摘要 一、犯罪预备的概念和特征……………………………………2 (一)、犯罪预备的概念……………………………………… 2 (二)、犯罪预备的构成要件………………………………… 3 二、犯罪预备的性质与类型……………………………………4 (一)性质………………………………………………………4 (二)犯罪预备的类型…………………………………………5 三、国外有关犯罪预备的处罚理论及立法……………………6 (一)理论观点…………………………………………………6 (二)各国刑事立法规定的犯罪预备的处罚原则……………7 四、我国关于犯罪预备的立法缺陷与完善……………………8 (一)我国有关犯罪预备的立法缺陷…………………………8 (二)我国关于犯罪预备的立法完善…………………………9 结语………………………………………………………………10 参考文献…………………………………………………………11 论 文 提 纲 一、犯罪预备的概念和特征 (一)、犯罪预备的概念 (二)、犯罪预备的构成要件 二、犯罪预备的性质与类型 (一)性质 (二)犯罪预备的类型 三、国外有关犯罪预备的处罚理论及立法 (一)理论观点 (二)各国刑事立法规定的犯罪预备的处罚原则 四、我国关于犯罪预备的立法缺陷与完善 (一)我国有关犯罪预备的立法缺陷 (二)我国关于犯罪预备的立法完善 [论文摘要]犯罪人在犯罪过程中由于对罪行败露以及刑罚心存恐惧而高度紧张不安,因而会在犯罪预备及犯罪后续阶段的言行举止方面出现反常。犯罪嫌疑 的反常表现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即掩盖罪行,逃避罪责,享用犯罪所得非法收益等。犯罪嫌疑人的反常表现具有客观反映性与阶段性的特点。侦查中,侦查人员可以根据反常表现犯罪嫌疑 ,也可采用打草惊蛇等策略来迫使犯罪嫌疑人出现反常表现自我暴露。 关键词:侦查 反常表现 调查摸底 在案件侦查过程中,特别是在摸底排队中,侦查人员可以依据反常表现来发现犯罪嫌疑人。即在划定的侦查范围内,如果侦查人员发现某人具有反常表现,则可以将其纳入侦查视线,甚至对其采取一定的侦查措施来推动案件侦查工作的深入,以实现侦查目标。同时,侦查人员在办理刑事案件过程中,也可以通过“打草惊蛇”的策略创造条件让犯罪嫌疑人作出反常行为而暴露出来。本文拟通过对一则案例进行分析,以帮助侦查初学者加深对反常表现的理解与相关侦查技巧的应用。 国内外对犯罪预备的理解及 我国在这方面的立法缺陷与完善 刑法作为规定犯罪与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其调节的应该是非刑罚手段不足以遏制的社会危害性达到一定程度的行为。犯罪预备做为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除一些严重犯罪,如爆炸、投毒、杀人等,其社会危害性的程度很难掌握,特别是我国刑法分则中对一些犯罪的构成规定了数额、后果、情节严重程度等条件,因而此类犯罪的预备为是否构成犯罪,从数额、后果、情节上难以具体衡量。基于上述原因,我国刑法对犯罪预备采取仅在总则中阐述的根据性规定,但我许多不妥之处。那么何种程度的犯罪预备才具有可罚性,又该如何在刑法中对犯罪进行合理规定呢,值得我们进一步讨论。 一、犯罪预备的概念和特征 (一)犯罪预备的概念 1、立法定义 我国《刑法草案》1957年的第22次稿第19条和1963年的第33次稿第19条均规定:“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预备犯”;1979年通过的中国型法第19条,完全采纳了《刑法草案》第22次稿和33次稿的上述规定。继而,1997年修改的刑法曲第22条仍然沿用这一规定。我国刑法理论界在1979年刑法颁布以后一段时间内多数主张犯罪预备就是为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行为,也就是认为该规定是对犯罪预备的定义。“这一定义(1979年刑法第18条规定)揭示了犯罪预备的本质特征,即犯罪预备是为犯罪制造便利条件的行为,它在不同程度上便于犯罪的完成,因而它包含着对社会关系的实际威胁,是具有一定社会危害性的行为。”【1】 2、理论界定 如前所述,新中国关于犯罪预备的定义从一开始采用立法定义,随着理论上的不断探讨,通说认为,“刑法关于犯罪预备的规定是对犯罪预备行为的表述,并非对犯罪预备形态所下的定义。”【2】由此,犯罪预备(我国刑法理论界多采用“犯罪预备形态”的概念)的定义就则刑法学者来加以探讨了,即“犯罪预备形态是故意犯罪过程中未完成犯罪的一种停止状态,是指行为人为实施犯罪而开始创造条件的待业,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着手犯罪实行行为的犯罪停止形态。”【3】 (二)犯罪预备的构成要件 1、犯罪预备的客观要件

文档评论(0)

ziyouzizai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