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谈课堂教学中“放”与“收”的艺术.doc
浅谈课堂教学中“放”和“收”的艺术
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 储建国
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起着主导作用,这两者是否能有机地结合,决定着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应满足于自己的精辟分析,而应尽可能让学生进行探索、尝试,同时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从而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那么,教师的“主导”该如何“导”、如何把握“导”的度,这是需要我们教师深入钻研的一个问题。若教师的启发或设置的问题缺乏挑战性和一定的深度,学生会感到轻而易举而乏味;若设置的问题跳跃性或抽象程度过高,又使学生感到高不可攀而丧失信心。这些都是低效的、消极被动的启发。若仅有学生的各种思维过程,而没有教师的归纳、总结,又终将是一盘散沙。
可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适当的启发和适时、适度的归纳、总结,对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必须做到敢“放”、会“放”和善“收”。下面就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这方面的体会。
1、敢“放”
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敢“放”,要敢于让学生自己去实践。通过教师的指导、点拨,凡是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就千方百计创设条件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尝试,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提炼求解思路,自己整理求解过程。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纠正错误、分析原因、展开讨论等。
例1:设,,且,求证:≥。
此题先让学生思考、探索后,有学生提出这样的解法:
∵,而,∴,
∴。
这时候,立即有很多学生指出其错误:不等式与为异向不等式,不能相加!这时,笔者并没有全盘否定这一错解,而是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尽管这一做法有误,但异向不等式相加之后,所得数字恰为,难道完全是巧合吗?不是巧合,由此我们可以猜测的最值应该在时取到!那么我们能否对同学的求解过程作适当的修正,而使其成为正解呢?同学们的思维立即被引入到这一话题中,积极思考、各抒己见。
学生甲:令,则,易知函数在时单调递减,即可证得原命题。
学生乙:。
学生丙:∵,令,,其中,
则。
此时笔者再一次引导学生:刚才这三种都是从函数的角度来思考,能否从方程与不等式这一角度来分析呢?
学生又投入了积极的思考。
学生丁:令,则,---------①∵,∴只需方程①在上有解即可!
学生戊:等价于,即:,而此不等式显然成立。
当学生戊讲完,似乎本题的使命已经完成,但笔者又作进一步的启发:根据的特征,能否凑成某些积为定值的代数式的和,利用极值原理来证明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再一次掀起高潮。注意到不等式右侧的数字为,学生很快就得到下列证法: 学生己:≥≥=。 经过这样的“放”,把本题的思维过程完全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对本题进行了思考,用多种方法作了尝试,学生的思维在广阔的天地里翱翔,既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又培养了思维的广阔性、敏捷性。 2、 敢“放”还需会“放”,教师可以根据知识本身的内在联系,围绕教学目标,对学生作适时的引导、点拨,鼓励学生适时地变换思考问题的角度、变换条件和结论、对该题作适当的引申和拓广等,以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 例2:已知,求证:。 解决此题,学生并不困难,但教师应引导学生作进一步的反思:本题即,注意到这里不带等号,是否能把命题作进一步加强?如能加强,那么又能加强到什么程度呢?此时,b,c又满足什么关系呢? 学生结合原题的证法经过探索,不难得出结论:≥,这时教师进一步引申下列命题:,且≥,求k的范围,并求出取等号时,b,c所满足的条件。这样,一道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的习题就产生了。 至此,本题的使命似乎已经完成,然而笔者又作进一步的“放”:把命题推广到一般情况: 已知实数满足, 求满足≥的实数k的范围。 3、善“收” 教师的“放”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但教师在适当的“放”之后的“收”,更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解题之后应围绕教学目标对该题作适当的小结,如说明方法的优劣、解题的要点、思维的突破口等,并要从思想方法、数学意识的高度来作总结。 例3:正数x,y满足:,求的最小值。 本题经过学生讨论产生如下解题思路: 思路一:由得:(显然y≠1),∵x0,∴,又y0,∴y1,则≥(等号成立时,y=)。 思路二:设t=x+y,则y=t―x,代入得:,只需此方程有解即可求得t的范围。 思路三:条件即:,∴≥。 笔者在引导学生产生以上思路之后,适时地作了如下归纳总结: 本题产生以上解法的思维突破口是对条件中的等式所产生的看法,思路一和思路二中,把x+y看作二元函数,利用等式的消元作用,消去x,y其中之一,化二元函数为一元函数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