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化学1-5章郑.ppt

  1.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界面化学1-5章郑.ppt

第5章 微乳状液 1.微乳状液的定义和形成 2.微乳状液的类型与结构 3.微乳状液的性质 4.微乳状液的影响因素 5.微乳状液的形成机理 6.微乳状液的结构表征 7.微乳状液的应用举例 1.微乳状液的定义和形成 Schulman于1943年提出了 “微乳状液”: microemulsion 是表面活性剂用量较大并加入相当量的脂肪醇等极性物质时,得到粒径为几个到100nm的透明或半透明乳液,即微乳状液,简称微乳液或微乳。 两种形成方式 2.微乳状液的类型与结构 WinsorⅠ水包油(O/W)型:过剩的油在上部,微乳在下部,称为下相微乳。 微乳状液的结构就是由表面活性剂的定向单层为主所形成的界面膜将不相混溶的两种液体分隔成微小区域。 微小区域可以是孤立的;如图(a) (b) 或分布于油相中管状通道网络的双连续相;如图(c) 或规则地连通的状态的双连续相。如图(d) 3.微乳状液的性质 微乳的分散程度大 微乳是热力学稳定体系 微乳的增溶性大 微乳具有超低界面张力 微乳体系的流动性小,黏度小 4.微乳状液的影响因素 表面活性剂分子几何构型的影响; 助表面活性剂的影响; eg:单碳氢链的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在形成微乳时,需要加入助表面活性剂 c) 反离子的影响; eg:钠离子和钾离子的影响 d) 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混合物有利于O/W型微乳液形成。 4.微乳状液的影响因素 e) 表面活性剂疏水基支链化的影响 f) 电解质的影响 加入电解质,更多的反离子进入表面活性剂的Stern层,电荷得到中和,表面活性剂形成的界面膜排列紧密。 g) 温度的影响 5.微乳状液的形成机理 负界面张力理论 Schulman等认为,一般油水界面张力约为30-50 mM·m-1 ,有表面活性剂时会降低,以致暂时负值。 负界面张力导致在界面面积增加时体系的吉布斯自由能反而减小,从而成为自发过程,于是形成的微乳液就有热力学稳定性。 Ruchenstein 等认为,微乳形成过程的吉布斯自由能变化为两部分: 一是因为液液界面面积增加而引起体系的吉布斯自由能增加; 一是大量微小液滴的分散引起体系熵(又称构型熵)的增加。 使体系吉布斯自由能降低 6.微乳状液的结构表征 根据各种微乳结构上的差异表观出来 的物理性质的差异而建立起各种表征微乳结构的方法 染料法 光散射仪 电导法 小角度中子散射仪 黏度法 红外光谱仪 相稀释法 核磁等 循环伏安法 弹性光散射 准弹性光散射 非弹性光散射 傅里叶变换脉冲自旋-回声检测技术 可测定微乳体系各组分的分子或分散相粒子自扩散系数。 7.微乳状液的应用举例 第6章 不溶性单分子膜 1.形成 能在水面上形成稳定单分子膜的分子一定含有一个极性基团,使分子具有一定的亲水性,增强它与水分子之间的结合力,而另一端是适当长的或大的疏水非极性部分,以保持它的不溶于水的特性,并能在水面上铺展,才能形成单分子膜。 能在水面上形成单分子膜的物质有 含极性的羟基,羧基或 -COO- ,NH3+ , C6H4OH,-CN等碳原子在14-22之间的长链型脂肪族化合物 含-SO3-,-N(CH3)3+等强极性基团的碳原子在22以上的长链型分子 甾醇或其他碳氢链中含有多元环的化合物 单分子膜的制备 直接将成膜物质加到水面上即可铺展形成单分子膜。 将成膜物质先溶于某种溶剂中制备铺展液,再将铺展液均匀地滴加到水面(底液)上,溶剂挥发后,在底液上形成单分子膜。 对铺展溶液的要求 ①对成膜物质有足够的溶解能力,使成膜物质能在其中形成分子分散的溶液; ②在底液上有好的铺展能力,所制成的铺展溶液在底液上的铺展系数有较大的正值; ③密度较低,形成铺展液的密度小于底液的密度; ④易挥发,不会残留于单分子膜中。 2.性质 该式的物理意义是:表面压是表面膜对单位长度的浮片所施加的力,其值等于水的表面张力被膜所降低的值。 凝聚膜继续加压最终导致膜破裂。 此时出现膜的破裂压。 破裂压高的膜说明膜的强度大 3.LB膜 Langmuir和Bloagett分别将单分子膜转移到固体表面上,并可多层重叠,建立了一种单分子膜堆积技术,称为LB膜技术。这种多层单分子膜称LB膜。 由于形成单分子膜的物质与累积(或转移)方法的不同,可以形成不同的多分子膜,如 X型、Y型、Z型。如下图 3.LB膜 生物膜的化学模拟和仿生生物分子功能材料 生物传感器 在药物研制中的应用 在医学研究

文档评论(0)

zhaojq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