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复习纲要0.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教育学复习纲要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 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 二、学校教育制度 (一)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P2 前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思潮 ﹡学校教育制度产生于欧洲 ﹡1902年《壬寅学制》 1904年《癸卯学制》 ﹡非制度化教育推崇的理想: “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代表人物 库姆斯 伊里奇 提出学习化社会的理想 三、教育发展的过程 (一)原始形态的教育 1、教育的原始性 (二)古代教育(奴隶、封建) 1、教育的阶级性 “学在官府” 2、森严的等级性 3、学校对教育的主导性 4、古代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5、教育脱离生产劳动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第二节 教育学的发展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为对象,探索 教育规律的科学。 一、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萌芽阶段 (二)独立形态阶段(16-19世纪) (三)蓬勃发展阶段(19-20世纪) (三)蓬勃发展阶段 1、现代教育学派 p16-17 【美国】杜威 《民主主义与教育》 “以儿童为中心” 主张“做中学” “教育即生长” “教育即生活” “学校即社会” 第二章 小学教育 第一节 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 小学教育也称初等教育,教育对象一般为6—12岁的儿童,是基础教育,是对全体公民实施基本的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是培养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奠基作用 ☆小学教育的特点 全民性 义务性 全面性 一、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我国古代的小学教育 P20 我国的小学产生于殷周时代 (二)我国近现代的小学教育 P20 1、近代小学教育的开端 1878年 张焕纶 正蒙书院 1897年 盛宣怀 南洋公学 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规定初等小学教育为义务教育 (三)建国以后的小学教育 P22 1、普及小学教育:1986年开始推行九年义务教育,采取两个基本方针 2、学制改革试验 3、教学改革试验 二、义务教育 (一)义务教育的概念 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 “义务”——应尽的责任 “强制教育” 第二节 小学教育目的 一、小学教育目的的意义与依据 (一)什么是教育目的 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具体说来,就是教育活动所需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二)意义 是小学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具有导向、激励和评价的作用。 二、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P33 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P35-37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第三章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第一节 儿童身心发展概述 一、身心发展的概念 P38 人的发展是指个体从生到死的变化过程 二、身心发展的动因 (一)内发论 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代表人物有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格塞尔。 (二)外铄论 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代表人物有荀子、洛克、华生。 三、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P40-42 (一)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二)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三)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四)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五)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第二节 影响身心发展的因素及作用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文档评论(0)

9885fp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