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低冲击开发技术(LID)国际研讨會.doc
低衝擊開發技術(LID)國際研討會
及
中美日LID經驗交流研討會
4/16, 2012
國際間對於生態、環保之觀念已蔚為潮流並從口號轉化為行動,尤其集水區保育、土木建築及環境保護工程等皆期望將安全、生態、永續的概念付諸實行!在人為開發密度高的地區,淹水消息時常可見,原因除了不斷破紀錄的降雨外,事實上高度開發地區的水文狀態也隨之改變,地表逕流隨不透水面積增加而升高,地表逕流所產生之初期沖刷first flush)也間接影響河川水質之惡化,傳統的暴雨治理措施逐漸不敷使用。依美國住宅和都市發展部對LID定義:「利用各種土地規劃和設計之措施與技術,同時可保育自然資源系統並降低建造成本之土地開發方法」。其原則為盡可能減少開發區之不透水表面之面積,保持原有之水文狀況,充分利用入滲能力,增大集流時間,以達到減低開發行對水質水量之衝擊。目的則是利於土地開發規劃與設計,降低公共基礎設施成本,並在一定成本效益下,保護自然資源系統,有助減輕環境潛在影響。本著重探討暴雨新治理方式「低衝擊開發(Low Impact Development, LID)」,提供從事水環境專業相關人員進行LID技術應用於集水區管理之討論,議題包含LID原則、LID設施設計標準、LID設施現地設置與實驗室監測結果、LID效益評估模式、LID實施策略之應用與公眾教育等,並邀請國內外專家針對各議題進行專題演講,以讓LID技術落實於水質水量保護區內與集水區管理。
日期: 2012年5月4日(五)-5月5日(六),共兩日 地點: 臺北科技大學科技大樓國際會議廳及B424演講廳
主辦單位: 經濟部水利署 財團法人中華顧問工程司 世新大學知識經濟研究院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水環境研究中心
低碳綠能與生態社區中心 協辦單位: Academy of Water Resources Engineers, USA Urban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Council, EWRI, ASCE, USA International Urban Watershed Management Conference Committee, USA 大會語言: 中文、英文PPT英文 備註: 本活動可登錄公務人員、技師研習時數 報名事項:
報名期間:即日起至4月30日(星期一) ,期限內報名且於250名內者,保證有講義資料。
費用:免費
報名方式:
傳真報名:將報名表傳真至本中心02-8771-9190。
網路報名:.tw/files/87-1031-193.phpemail報名:表單方式傳送報名表至 my.shiwerc@
現場報名:於研討會當天至現場報到處報名(不保證有講義資料)。
會場路線圖
台北科大研發總中心主任林鎮洋教授主持人
廖慶隆博士、余嘯雷教授、吳子廉、王藝峰博士康世芳教授、
演講主題
LID基本原則-水文循環的影響
LID設施益處-防洪、水質、生態、美學等
LID做法-設計上考量、設施性能。
LID作法-成本考量、實施策略。
LID效益分析工具-LID-BMP model (BMPToolBox, BMPDSS, SUSTAIN)
LID設施與綠色基礎建設(Green Infrastructure, GI)案例
水資源管理
主題
GI / LID定義和優點。
GI / LID性能。
GI / LID設計準則-設計暴雨考量、成本效益考量、優選的設施考量、位置和大小等。
GI / LID實施策略-社會接受度、公眾教育/推廣、生命週期與成本考慮,管理架構,夥伴關係建立等。
GI / LID設施之評估、協議、作法
相關研究-長期設置之LID-BMP設施效能、污染去除之最佳化設計、標準化資料收集、變動資料對於設施之設計、GI / LID對於微氣候之影響、節能之效益。
國內外邀請學者美國
M. A. Ports(前ASCE水及環境學會理事長)
Mow-Soung Cheng(Prince George’s County, Maryland)
Richard Field(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Kedric Szana(Innovyze Cooperation)
日本
和田桂子部長(琵琶湖?淀川水質保全機構 水質浄化研究所研究所)
西村修教授(東北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環境生態工学研究室)
中國
夏軍教授(中國科學院水資源研究中心主任)
賈海峰教授(北京清華大學環境學院)
沈珍瑤教授(北京師範大學環境學院副院長)
楊曉華教授(北京師範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建築工程學院環境學院與能源工程學院)
國內
陳弘凷所長(水利署水利規劃試驗所)
李永展教授(中華經濟研究院)
陳起鳳教授(中國文化大學土資系)
何嘉浚教授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