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2015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学案:虚词3.docVIP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2015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学案:虚词3.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2015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学案:虚词3.doc

文言文专题之虚词复习导学案 (第 三 课时) 【学习目标】 1. 掌握“因、于、与、则、者、之”的意义及用法。2. 准确辨析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知识链接】《最高考》P306——308“因、于、与、则、者、之”的素材归纳。 一、自主演练 1.解释句中“因”字的意义和用法 ⑴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 ( ) ⑵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鸿门宴》) ( ) ⑶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 ( ) ⑷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 ) 2.解释句中“于”字的意义和用法 ⑴乃设九宾礼于庭(《廉颇蔺相如列传》) ( ) ⑵青,取之于蓝(《劝学》) ( ) ⑶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到)《廉颇蔺相如列传》 ( ) ⑷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 ) ⑸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 ( ) ⑹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 ( ) ⑺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 ) ⑻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 ) 3.解释句中“与”字的意义和用法 ⑴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 )[来源:学优高考网gkstk][来源:gkstk.Com][来源:学优高考网gkstk] 3.判断“与”在文段中的意义 朝过夕改,君子与(1) 之,吾亦赞同。然今人与(2) 古人孰智,庙堂与(3) 坊间之识,相去甚远。为国者,与(4) 清廉之君子,离奸佞之小人,身体力行,事乃成。今恩足以及外夷,而功不至于比百姓者,独何与(5) ?吾等与(6) 君建言,又恐君自与(7) 吾复算耳。 4.判断“之”在文段中的意义[来源:学优高考网gkstk] 一僧欲之(1) 南海,询于唐僧,久之(2) ,唐僧不之(3) 应。其独往,其待也与?均之(4) 二策,僧以箪食瓢饮至南海,夸之(5) 于唐僧:“此何难之(6) 有?”唐僧曰:“汝之(7) 百折不挠,实可钦佩。然汝之(8) 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之(9) 乎?” 三、课堂检测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者”字与例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例: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命“蟹壳青” A.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B.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 C.今者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也 D.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下列句中加点的“则”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 A.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之一生彘肩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人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E.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精品文档!值得拥有!------ ------珍贵文档!值得收藏!------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dkgsm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