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的“票证”时代.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惠州的“票证”时代.doc

惠州的“票证”时代 ◎ 邹金城 1953年末,国家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开启了“票证”时代,老百姓不管买什么东西都凭证限量。各种“票证”,曾经是惠州百姓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 现在回顾起那个年代,居然想不起什么东西不是凭票供应的。1953年,惠州镇按国务院《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决议》,宣布关闭全镇粮食市场,实行粮食“统购统销”,要求加强市场管理。当年实行此政策当然有具体原因,但当时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解,重要的一点就是计划经济。惠阳县、惠州镇按照计划经济的原则,生产与消费都必须纳入计划,对居民的日常消费也只能实行“票证化”管理。票证不仅是一种经济措施,而且成为社会、政治控制手段,使个人在消费领域的选择自由极其有限。 国家实行对粮食和主要农副产品实行统购统销,农民只能在执行国家粮食收购政策的前提下,将余粮出售给国家;城市居民口粮、食油及穿衣用布都按人口定量凭票供应。1954年7月1日起,按国家粮油统购统销政策,对非农业人口实行发证定量供应。惠州居民包括“吃商品粮”与“吃农业粮”两类,“吃农业粮”者若想“农转非”成为“吃商品粮”的城里人,几乎难于上青天。由此,城市人口与农业人口的区别,不仅仅是居住和职业不同,而且体现在粮油的消费政策上。直到今天,这种城乡二元结构还未完全打破。 1954年11月,惠阳县、惠州镇贯彻中共华南分局《关于征、购、销三位一体方针》,完成征购任务。要求“三定”(定产、定购、定销,下同)的办法是为了既掌握必要的粮食,又要巩固工农联盟,既根据国家需要,又要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 1955年5月,惠阳县、惠州镇贯彻执行中央、国务院《关于加紧整顿粮食统销工作》的指示,做好粮食“三定”、巩固农业合作社工作。7月,惠阳县、惠州镇农村实行“三定”政策,部分乡村分别评出“余粮户”、“自足户”、“缺粮户”。城镇居民的口粮统销,采取“以人定等,按等定量,以户计算凭证供应”的办法。 实行“统购统销”,农民不能自由支配自己生产的农产品;城镇居民也不能自由购买自己所需的物品。这种社会结构极其“稳定”,但却缺乏生气与活力。1957年春节期间,惠阳县、惠州镇城乡按人口定量供应猪肉每人0.5公斤。5月,惠阳县、惠州镇成立剩余劳动力处理委员会,以解决农村人口盲目流入惠州镇的日趋严重问题。 1957年10月,惠阳县、惠州镇实行凭证购买粮食副食品、压缩粮食销售的政策,以保证粮食调拨任务的完成。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票证种类达到顶点。从鸡、鹅、鸭、鱼、肉到糖、烟、酒、油类、花生、瓜子、豆类、饼干、粉丝等;从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挂钟、柜到线袜、尼龙袜、打火机、打火石、火柴、肥皂、灯泡、线团、卫生纸等,许多东西不仅限量,而且限时,过期作废。 说明:文中所说的惠州指建国初期的惠州镇、惠阳县及1988年之前的惠州市所辖范围及其政权机构设置。 作者简介 邹金城,男,惠州市惠阳区人,1934年9月出生,大专文化,原惠阳市委党史研究室助理研究员、副主任,现任惠城区政协《惠城文史》研究员。

文档评论(0)

zhaojq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