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理想国》及对思辨精神的思考.doc

感受《理想国》及对思辨精神的思考.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感受《理想国》及对思辨精神的思考.doc

感受《理想国》及对思辨精神的思考 人文学院中文系 潘艳华在西方哲学史上,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理想国》无疑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总结了柏拉图曾经思考过的所有重大问题,包括:人的德性与政治、诗歌与教育、精确的科学、哲学以及神话,而且,更具有意义的是,它以其前所未有的思想重量触发了一代又一代后来者(一直到今日),对文本中所提到的这些问题进行长时间的思考,因此一直影响着历史久远的西方思想界。 带着好奇而敬仰的心情,我捧起了这本历经时间考验依然魅力不减的思想巨著。然而迫于时间问题,以及考虑到作品的思想深度,我仅选择了其中的第十卷加以咀嚼体会。虽然未作通篇的阅读,反复阅读第十卷以后,我已经能够感受到这部作品给读者、特别是中国读者的震撼,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 在内容上,我所谓的震撼其实更多的是不解于困惑,是心中早已根深蒂固的观念与书中所提到的思想强烈碰撞的感受。其中最让我困惑的是柏拉图书写的苏格拉底对诗人以及诗人创作的评价,苏格拉底认为经过一番思考上的努力后,他“把诗人捉住了”、“诗人的创作是真实性很低的;因为像画家一样,他的创作是和心灵的低贱部分打交道的。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拒绝让诗人进入治理良好的城邦。因为他的作用在于激励、培养和加强心灵的低贱部分毁坏理性部分,就像在一个城邦里把政治权利交给坏人,让他们去危害好人一样。”在我看来,苏格拉底的确以身作则的践行着“理性”之义,他并没有强迫“我们”(包括与其对话的格劳孔和文本外的我们)认同要将诗人驱逐出城邦的主张,而是在一番思辨后最终如其所讲的“把诗人捉住”了。但当我一旦远离文本,我却觉得事实远非如此的,优秀的诗歌都是由陶冶情操、怡情悦志之功效的,怎能如此粗暴的人为诗歌在激励、培养和加强心灵的低贱部分,同时认为“诗人还在每个人的心灵里建立起一个恶的政治制度”?真想究竟是什么,苏格拉底的辩词中到底哪里有偏颇之处呢?这些问题至今深深的困扰着我。 其实,第十卷中提到的其它问题:如模仿、灵魂不朽等问题,也会让我产生如前面所述的困惑感:当我专注于文本时,我并没有感觉到苏格拉底的言谈、思路有什么错漏之处;当我远离文本时,我却会陷入困惑中:为什么会达到这样那样的共识?我分明并没有如此的想法,然而我也不知道如何推倒苏格拉底与“我”一起得出的结论!此乃悖论也! 然而转念一想,或许文本的这种对话形式可以给我一些启发。下面我将从着重从形式来考察文本。 在阅读《理想国》第十卷时,我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阅读新鲜感,因为我国的文学作品中似乎没有过这样的形式。纵观整卷,都是以一问一答的谈话形式进行的,然而多看几遍后,我们会突然发现这其实并非简单的两人对话,它有一种内在的模式在里面。多数人认为这种以问答方式来发现事物的方法被称为辩证法。 在文本中,我们可以看到苏格拉底常常是以一种一无所知的态度向对方提出问题让对方做出回答。然而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的是,随着对话的深入,对话者的思路变得可有可无,一切皆在苏的控制范围内。他一直在向着某一个限定的思考结果靠近,而我们(格劳孔和读者)却像在他的控制之下,根本无暇(或者无能为力更为确切)顾及到任何自己以往的受世俗影响的定义,而是被迫遵从心底最率直最直接的回答。苏格拉底是那般强势(因其头脑清晰),而对话者的我们除了紧跟他的话语思路外,毫无作为。 我们可以看出:辩证法在其中,人们通过对话为自己和他人辨明每一事物的本质是什么,直到“废除”一切假设,“在第一原理找到可靠的依据”。于是,可以想象最终走向这片善的土地。要达到醍醐灌顶式的顿悟,为了能抑制观照到照耀得原形,必须要有不懈的探索坚持,更要有向未知地前行的勇气。然而,这样一种盘问与对话,毫无疑问会暴露出对话者信仰中的冲突(而这也是苏所期望的),以补充与改善对话者的信念,或者彻底摧毁原来的谬论。于是,对话者往往会有赤身露体被羞辱的愤怒倾向,如此一来,苏格拉底的死似乎是可以预知的。因为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一份勇气与承受力,特别是那些自以为聪明的权贵之人。 在我看来,苏格拉底身上无疑让人们深深感受到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尽管他一直认为自己是“一无所知之人”,但他所表现出来的逻辑思维却是让几千年后的我们依然叹服的。我并不认为他认为自己无知识欺瞒别人的手段,相反,恰恰是他这种“无知”的定位在鞭策和鼓舞这位思想巨人以更加谨慎和谦逊的态度不断向真知灼见迈进,向传统的观念想法发出一次次的挑战与背叛。 苏格拉底因他的智者追求倒下了,但幸运的是,苏格拉底这种谈话方式以及惊人的人格魅力并未因他的悲惨历史而消失,他的学生柏拉图把这些继承下来了。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政治运动后,这位贵族后代放弃了它曾经可能有过的从政理想,最终转向了教书育人、著书传世。他在雅典西北部的一个小树林

文档评论(0)

zhaojq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