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苏轼——人格完美、情感丰富.doc

我眼中的苏轼——人格完美、情感丰富.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我眼中的苏轼——人格完美、情感丰富.doc

我眼中的苏轼——人格完美、情感丰富 合肥十三中刘钧 宋俞文豹的《吹剑续录》:“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喜讴,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从这个典故中可以看出时人对于苏轼词风的评定,后世也多对苏词定以豪迈,潇洒之评,但我眼中的苏轼,远不仅仅限于此也,苏轼是一个感情丰富而且有着完美人格的人。 苏轼确是豪迈之人,元丰五年被贬到黄州,居然也能写出《念奴娇.赤壁怀古》这样奔放的词作: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这是何等的景色与气势,词风如此铿锵犀利,宋人之中,无人能出其右。熙宁八年,苏轼任密州知州,天旱去常山祈雨,归途在铁沟打猎,或许是手中的利箭再次激起了两鬓斑白的诗人年轻时光荣与梦想: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一个威武的将领跃然纸上。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文人不会打仗,确都喜欢想象自己能在沙场报国,苏轼也不例外,把自己比作汉代的冯唐,感慨岁月的流逝,想象着自己拉着满月一样的弯弓,射掉象征侵掠的天狼星。人生豪迈,不过如此吧! 苏轼的潇洒似乎更胜一筹,那种飘逸而不羁脱的风格更加真实与自然,和李白一样,苏轼也是一个好游之人,只不过李白一生渴望作官,却一直没有找到登上仕途的切入点,好不容易被引见见到了唐明皇,结果只得到了一个相当于现在政府文书的工作。相比之下,苏轼的仕途坦荡的多,虽然反对过王安石变法,被降过职,也因为作诗诽谤朝廷被贬过官,但毕竟在死后被赐太师,谥文忠,也算是个政治家了。苏轼在诽谤朝廷之后就被贬到了黄州这个地方,但这并不影响他的游兴,农历三月初七这天,他就去了黄州东南三十里的沙湖这个地方游玩,结果回来的时候遇上了大雨: “莫听穿林打叶声”(都已经穿林打叶了,估计这雨下的不小), 苏轼毕竟是苏轼,这点雨算什么—— “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淋雨都能淋出这种境界,这种洒脱在理学兴盛的宋朝,估计也算前卫了。 熙宁九年的中秋,远离家乡的苏轼玩了个通宵,还喝的大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 在这团圆的日子里,苏轼看着天上的月亮,开始想自己的弟弟子由,朦胧的月色,醉意朦胧的苏轼,开始对月发问: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就差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了(看来还没有醉到李白的份上)。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醉的也不轻),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我一直认为这句是苏轼洒脱到极致的表现。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种淋漓尽致的洒脱,东坡之后无人再有。 绍圣三年,苏轼被贬到了惠州,在一个春暖花开的子。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这位诗人又开始出游,这次,在一个高墙大院的外面,听到了佳人荡秋千的笑声: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这首词可能是苏轼唯一一首被认为有红杏出墙之嫌的词作,不过才子佳人,自古就是绝配,此时的苏轼,应该说是老才子了,作这首词的时候已经年近五旬,年过半百还有如此兴致,真是相当的厉害。 我一直认为,苏轼是职业旅行家,当官是副业。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在杭州,湖州,黄州,常州,密州,惠州,甚至海南都当过官,他似乎并不介意把自己贬到哪里。 在江南的时候,“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被贬到黄州后,“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真不知道古人酒量如何,似乎和我们喝饮料没有什么区别);还跑到赤壁和沙湖去玩,“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再后来贬到惠州,这位玩家游兴不改,“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最后被贬到了海南,居然还在高唱:“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 只有豪迈和潇洒,人格还不能称为完美,那么就让我们再来看看苏轼婉约的词风。还是在黄州,他的朋友,一个叫章质夫的人,写了一首杨花词《水龙吟》,迅速就成了当时的流行歌曲,红透半边天,后来苏轼依照原韵和了一首:“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好个”点点是离人泪”,婉约到了极致。这首词一出,结果可以想象,人们忘记了原唱,只记得苏轼这首和词了,王国维《人间词话》:“东坡杨花词,和韵而似原唱;章质夫词原唱而似和韵。看

文档评论(0)

zhaojq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