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战国策》的纵横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 绪论 战国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最活跃的一个时代,而纵横家则是这个时代最活跃的一群人物。先秦名作《战国策》“三十三篇,分别叙述了战国时代二百四十五年间的事,上承春秋,下至秦并六国。”[1]所记述的主要是这些纵横家为其所辅之国倡导的政治主张和开展的外交策略,是最富有战国时代特征的文章,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纵横家多为策辩之士,可称为中国中最早也最特殊的外交政治家。[2]本段试图从纵横家的历史渊源、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统治者与纵横家之间的彼此需要四个方面来探求纵横家兴起的原因。 2.1 深刻的历史渊源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纵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行人之官初设于西周,有大行人和小行人之分。据《周礼·秋官·司寇》记载:大行人“掌大宾之礼及大客之仪,以亲诸侯。”;小行人则“掌邦国宾客之礼籍,以待四方之使者。”他们从事外交官的一部分工作,虽然严格意义上来讲,他们还不算真正的外交家和纵横家。 孔子曾评论行人可以“当权事制宜,受命而不受辞”。这些行人除了能用聪慧伶辩的口才出色的出色完成外交使命,还可以最大程度地维护所属国利益。例如《左传》中记载的“烛之武退秦师”[3]“吕相义绝秦国”[3]等,皆流传青史与人歌颂。战国时有些诸侯国中行人还有存在的。《楚策二·魏相翟强死》载:“为甘茂谓楚王曰:‘故王不如与齐约,相甘茂于魏。齐王好高人以名,今为其行人请魏之相,齐必喜。’”《赵策二·冯忌请见赵王》记:“冯忌请见赵王,行人见之。” 在对外活动中,行人们有胆识、有智谋、有口才,谨言慎行,随机应变,不但成功地承担起救国家于水火的重任,还创造出精妙的外交艺术,开创了外交人员的优良传统。 2.2 兴起的讲学之风 春秋战国时期办学方式的变化直接促成诸子兴起、百家争鸣的文化背景的大繁荣,绵延壮观的授徒风气是各家层出不穷的源泉。 春秋后期,官家教学的格局被打破,一些思想家主张有教无类,教育对象向平民发展,私人讲学授徒之风逐渐兴起并日益繁荣。当时著名的学者孔子高徒有72人,其他各家如庄子、墨子、韩非子也无不开堂讲学,传播自己的思想主张,无数新兴的知识分子如春笋般崛起,他们渴望弛财骋欲,建功立业。 正像被这种流行培养出的儒道墨法等各家学说传人一样,一代又一代纵横家也因此繁荣。口利辞雄的子贡是孔子著名的学生之一;吴起也从师曾子,最后游说成功权倾朝野。到了战国中后期,纵横家更加活跃数量有增无减,苏秦、张仪,公孙衍、鲁仲连、乐毅、范雎、邹忌等《战国策》中叙述记载的人物纷纷登上历史舞台。《战国策》中最著名的纵横家苏秦张仪均师从过鬼谷子,秦国的纵横家范雎、甘茂,都学过“百家之说”,知“五帝三代之事”。这样开放自由的私人讲学之气,加快了纵横家登上历史舞台的步伐。 2.3 强烈的政治需要 《刘向书录》中记载:“道德大废,上下失序”,“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篡盗之人,列为侯王;诈谲之国, 兴立为强”, “兵革不休,诈伪并起”。统治者对知识分子的需求是纵横家的大量产生最直接的原因。各国的诸侯贵族为了达到称霸的目的不惜花费大量财力,重用门客,提拔游士,让他们为自己出谋划策,结盟游说,以补充自身实力上的不足,于是礼贤下士就成为了一种社会流行。 《史记·秦本纪》记录,战国前期,三晋夺秦西河地,于是秦孝公宣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4]到了公开兼并争的战国时代,只要是有实力有抱负的国君、权臣,无不以尽可能多地收门养客为荣养士已成为上层社会竞相标榜的一种。从战国初期的赵襄子、魏文侯及以后的赵惠文王、燕昭王、战国四公子齐国的田文、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秦相吕不韦、燕太子丹,门下都收养有千人以上的门客,其养士之规模也是春秋时期望其项背。? 2. 4热切的个人追求 不仅君王需要纵横家,纵横家也需要依附统治者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各国招揽的游士原是贵族的最低阶层“士”分化而来的,随着社会变革的开展,贵族等级制度开始瓦解,他们失去了原有的生活,便开始奔波在各国地域之间,游说于国君卿相之列,“度时君之所能行,出奇策异智,转危为安,运亡为存”(《刘向书录》),甚至当中一夜之间通过游说而由布衣成为卿相者比比皆是,“左右倾侧”“所在国重,所去国轻”(《刘向书录》)。他们不仅对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地理、人文风俗耳熟能详,对各诸侯国之间尔虞我诈、机关算尽、纵横交错的关系更是了如指掌。 自孔子携弟子遍游列国开游说之始端后,处不同立场和执不同观点的游士便纷纷效仿,向统治者陈说天下之势,推销自己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思想言论,从而达到拜王称相的目的。于是“谋诈用而从横短长之说起”(《史记·六国年表序》)。[4]虽然并不是所有的游士都可以称为纵横家,但他们却是纵横家演变的重要来源。 3 《战国策》纵横家的分析研究

文档评论(0)

zxli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