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现代学人一异人—钱穆先生.doc
现代学人一异人—钱穆先生作者:张晓唯
钱穆故居书房里的先生铜像 新华网
史学大师钱穆(字宾四)靠刻苦自修,由一乡村教师而讲学北大清华,起初因其思想“保守”处于学界边缘,却能顽强自持,卓然成家,终为世人所认同。他生逢乱世,流徙动荡,长年索居,后半生孤悬海外,却能自励自强,先后著书75部,累计1600万言,且得享96高寿,诚可谓现代学林一异人!
■人生不寿大罪恶
钱穆的祖父37岁谢世,其父终年仅41岁,其长兄病亡,年方“不惑”。家中“三世不寿”,在钱穆内心投下阴影。他本人早先亦体弱多病,故读书时关注“年寿”之事。他读陆游晚年诗作,深羡放翁长寿;读《钱大昕年谱》,知谱主中年时体质极差,后来转健,高寿而治学有成。钱穆因而感悟:“人生不寿,乃一大罪恶”,于是于日常生活中注重起居规律和锻炼,强化生存意识,欲挣脱命运的“劫数”。他20余岁时迷恋静坐健身,还一度仿效伍廷芳倡行的冷水浴,虽寒冬不辍,而最经常的运动方式是郊游和爬山。由于胃疾,他饮食清淡节制,使得同有此病的陈寅恪引其为同道。钱氏弟子称乃师是“很懂得生活之人”。
可是钱穆“惜命”的另一面却是苦学不倦。他18岁因家贫辍学开始乡间教书生涯,小学10年,中学8年,“虽居穷乡,未尝敢一日废学”。钱穆早年学无依傍,唐君毅称之为“独立苦学,外绝声华,内无假借”。钱穆自律清晨必读经、子难读之书,夜晚读史籍,中间则泛览杂书。如此10年,学术上扎牢了根基。后人感叹钱氏“生命定力”何以如此强韧?钱穆自幼吸烟,后来在小学任教,课本有劝戒烟一节,他自忖:自己嗜烟,何以教学生,遂决然戒之,后数十年不吸。接近钱穆的人说他无论做何事均“能提得起,放得下,洒落自在,不为物累”。
■读书游山乐在其中
钱穆的“延寿情结”与矢志苦学之间如何谐调?在他的忆述文字中语及师友之外着墨最多的便是“出游”,即对大自然的挚爱,答案似就在其中。他常年生活乡间,“野”趣盎然,既好文史,更移情山川,追慕太史公遍历名山大川之雅,游兴甚浓。他在集美学校,常到海滩游,观潮涨潮落,心旷神怡;在北大讲通史,必到近侧的太庙备课,在古柏旁草坪上,“或漫步,或偃卧,发思古幽情”。居北平期间,4次远游,即使战火纷飞的南行途中,仍不忘游览南岳、领略桂林山水。其后在遵义讲学,更喜此处风景,阳春时节,遍山红绿,草地花茵之上,听溪水喧闹,观群燕翔天,竟致“流连不忍去”;及至无锡江南大学,午后闲暇,一人泛舟太湖之上,水天一色,悠闲无极,自感得人生至趣。当年钱穆的学生不无慨叹:原以为先生必终日埋首书斋,不意好游更为我辈所不及,始识先生生活之另一面。钱氏自称:“读书游山,用功皆在一心。”
■反对“新文化”运动
如果以为钱穆是个落落寡和之人,那肯定是误解,他在人际交往方面颇多可圈可点之处。钱氏《师友杂忆》称:生平诸位师友,奖劝诱掖,多有助益,实乃自身“生命之重要部分”。清末民初江南尚存传统人文环境,钱穆濡染于此,受诸多师友影响颇深:其师吕思勉,钱穆早先多有请益,视为良师益友;钱基博最早欣赏钱穆,每有定夺行止,宾四常与之熟商;同学施之勉,曾任集美学校教务长,与钱穆生平交谊“最亲亦最久”。任教中、小学,钱穆感觉人际交往朴实无华,而他36岁后跻身大学讲坛情形便有所不同。进入燕京、北大任教,乃钱氏人生转折,这得益于顾颉刚的推荐。顾、钱学术观点本有抵触,但顾认定钱氏学植笃实不可多得,遂发表其《刘向歆父子年谱》于《燕京学报》,由此钱名噪学界。顾颉刚之于钱穆,可谓知遇之人。到古都北平后,钱穆眼界大开,交往日众,常聚谈者为蒙文通、汤用彤、熊十力、张荫麟等,此外,他与陈寅恪、冯友兰、梁漱溟等人亦各有往还。
不过钱穆与胡适的交往却不顺畅。本来胡适赏识钱穆,称钱的《刘向歆父子年谱》乃“一大著作,见解与体例都好”,并对学生说:有关先秦诸子事,可向宾四先生请教。外界以为钱“喜治乾嘉学”,张君劢甚而劝钱穆“何必从胡适之作考据之学”。钱穆初到北平,胡适的大弟子傅斯年对他优礼有加,邀至史语所,奉为上宾。胡适也将私藏“孤本”《求仁录》借给钱研览。然二人在老子生年、《说儒》等学术问题上观点迥异,时有争辩。具体学术分歧尚属表面,深层原因是钱对胡的“新文化”主张不以为然,他后来甚至认为,中国思想界“实病在一辈高级知识分子身上”,如“新文化运动,凡中国固有(文化)必遭排斥”,贻害深远。当年北大讲坛上最叫座者乃胡适和钱穆二人,钱穆称“大凡余在当时北大上课,几如登辩论场”。胡适时任文学院长,势焰正炽。钱穆居北平7年有余,先后购书5万余册,尝笑语友人:一旦学校解聘,可摆一书摊,不愁生活。虽属调侃,似亦隐含落聘之忧。客观而言,胡适对钱穆尚宅心仁厚,有所包容,而其弟子傅斯年、毛子水就不免有些意气行事。
■边缘之地精做学问
钱穆自称:“余性顽固,不能适应新环境”,透露出他对大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