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与环境意识的渗透(10页扫).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语文教学与环保意识的渗透 环保教育已经成为当前中小学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不仅体现在自然学科的教学中,而且也体现在语文教学中。从教材上看,有些增删就反映了编者的环保意识,比如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语教材中增加了诸如《访问环保专家方博十》这样的课文,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学教材也将《猎户》这样的文章删去了。这样做有利于教师从正面加强对学生环保意识的教育,但是还有一种方式我们也不能忽视,即从课文与现实的对比中,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从而激发起他们保护环境的热情和行动。 比如苏教版小语教材第五册中有一篇课文题为《北大荒的秋天》,这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它描写了北大荒一碧如洗的天空,清澈见底的小河,着重写了北人荒秋天喜人的丰收景象:“成片的大豆摇动着豆荚,发出了哗啦啦的笑声;挺拔的高粱扬起黑红黑红的脸庞,像是在乐呵呵地演唱。山坡上,大路边,村子口,榛树叶子全都红了,红得像一团团火,把人们的心也给燃烧起来了。”这真是一个令人心驰神往的北大荒,但是且慢,据《人民政协报》2 0 0 3年4月8日“‘北大仓’可能变成‘北大荒”’一文中说:“因土质肥沃盛产粮食而闻名世界的‘北大仓’,如今正因大量水土流失变得沟壑纵横。有关专家称,如果任其流失,再过5 0年 黑土层将基本消失,‘北大仓’有可能退化成名副其实的‘北大荒’,并对我国的粮食生产能力产生重大影响。”读了这篇报道我们的心情就比较沉重了,如果真的到了那一天,北大荒的秋天将会是怎么样呢?对照《北大荒的秋天》,在教学中, 教师只要稍加引导,这种环保危机就马上会引起学生的警觉。 再比如,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第四册有孙犁的《荷花淀》一文,此文有对白洋淀的精彩描写:白洋淀的苇子——“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也不知道。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白洋淀的荷花——“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来,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如今的白洋淀还有这么美吗?据《人民政协报》2003年7月15日“白洋淀又一次陷入困境”一文中说,由于50年代盲目地围湖造田和上游多处水库的建立,白洋淀淤积严重,来水不畅,自1984年以来,已多次出现干淀现象,“昔日滔滔大淀,如今只余经脉”,“不光鱼踪难觅,随着水的减少,白洋淀像一位供血不足的老人一样,身体的各种机能都在退化,或者我们叫它生物多样性的减退。 从前很多叫不上名字的水鸟和水生植物现在更是难得一见”。孙犁笔下的苇子呢? “王家寨村从前人均有l亩多苇子地,自从旅游等项目占地后,目前,人均只有3分苇子地。因为水少,苇子的长势也大不如前,苇子的收入人均只有一二百元”。 想一想,当年多少抗日英雄为了保卫家乡白洋淀而浴血奋战,甚至不惜牺牲了生命。如今这块养育了一代代人的鱼米之乡,正面临着“水乡干涸,鱼乡无鱼”的困境,这不是很值得我们从环保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吗? 其实,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教育的课文还很多,比如写杭州的西湖、济南的泉水、非洲的原始森林等内容的课文,都可以把它们从书本上的描写联系到现实的状况,只要这种联系是自然的,对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一定大有益处。 语文教学与环保意识培养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基础学科,具有明显的文化载体这一人文性质,这就决定了语文学科的德育、智育和美育功能。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学生在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同时,还要接受文化知识的传授和思想品质的渗透,让德育和智育协调发展,这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过程中,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一种重要手段。在环境保护已成为人类谋求生存和发展的重大课题之一的今天,语文教学还应结合当今社会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为培养跨世纪的环保人才打下基础。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呢? “渗透法”是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主渠道 在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所选编的教材中,有不少是涉及环境保护内容的课文,如《向沙漠进军》、《什么是生态系统》、《大自然警号长鸣》等。教师在教这些课文的过程中,应根据课文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渗透。首先,教师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分析,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例如讲解《大自然警号长鸣》这篇课文时,可由大自然发出警号的原因——“野生动物锐减,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入手,然后着重分析生态环境被破 坏的人为原因——“我们国家有那么一批目无法纪、愚昧短视而又骄傲任性的人,根本不知环境保护为何物……,到处打鸟、猎兽、毁林、倒垃圾,天天在干破坏自然生态的勾当”。这些语句一方面指出这些人环保意识淡漠,思想落后;另一方面指出哪些是破坏环境的行为。这样围绕着对课文内容的分析

文档评论(0)

克拉钻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