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高一上册语文课件:专题二 第6课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ppt

2013-2014学年高一上册语文课件:专题二 第6课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ppt

  1. 1、本文档共6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3-2014学年高一上册语文课件:专题二 第6课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少校,一级一级数下去,全都得完蛋,那您就不必给他们退休金了。好,您算算看,我的腿值多少钱。那位将军才五十二岁,上校四十八岁,少校五十岁,他们个个没有一点毛病,身体健康,头脑健全。他们那种军事生活使得他们至少可以像兴登堡①一样活到八十岁。您计算一下:一百六十马克乘十二乘三十,完全可以估计他们平均还要活三十年,您看对吗?所以,我的腿成了一条贵得吓人的腿,成了一条我所能想象的最最昂贵的腿,您看是不是? “您真疯啦。”那个人说。 “没有,”我回答说,“我没有疯。对不起,我身体健康,头脑健全,遗憾的是,我在这条腿出毛病前两分钟没被打死,那样的话,就可以节省好多钱啦。” “您到底接受这项差使不?”那个人问道。 “不。”我说完就走了。 [注] ①兴登堡(1847-1934),德国元帅,1925年起任德国总统。 [赏析] 这篇小说描写了德国战后一位伤残军人与伤残军人安置局工作人员之间发生的一件不愉快的事件。伤残军人与安置局工作人员通过对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示了当时德国社会生活优越的人们思想的丑陋,他们根本不知道那些战争中牺牲的、伤残的人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揭示了二战后德国伤残军人的真实生活,语言简洁,情节简单,但主旨深刻,不愧为一篇经典作品。 2.第7、8段中楼梯间内的布置和墙上的挂画有什么作用? [对应考点:分析事物作用] 提示:“希腊重甲胄武士”“大选帝侯”“希特勒”“老弗里茨像”等告诉人们当时纳粹德国给青少年灌输的是好战、尚武的思想,也表明战争对人类文明的破坏。 3.第12段中写“散发出发霉的味道”有何用意? [对应考点:分析事物作用] 提示:这个细节描写,表明学校里已经很久没有人上课了,暗示学生们都已经到战场上打仗去了,揭示了战争的残酷。 4.第14段中描写美术教室变成了环境恶劣的手术室,说明了什么? [对应考点:概括小说主题] 提示:展示了一种荒凉和巨大的反差:传播人类文明的教室变成了充满血腥的伤兵医院,说明了战争对文明的摧残。这种荒谬的结果正是作者所要揭示的主题之一。 二、阅读课文第46~53段,回答下面问题。 (一)梳理行文脉络 (二)解读文本精要 5.第48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对应考点:分析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提示:比喻。形象地写出了透明玻璃灯泡上“我”渺小、脆弱、无助的身影。这样一个学生战士在战争中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不点,让他去拿枪作战,只能充当炮灰。这是当时参加战争的一代年青人的缩影,有力地控诉了战争的罪恶。 6.第49段中,运用“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这个典故有什么用意? [对应考点:分析典故作用] 提示:这个典故原指希腊斯巴达人为保卫祖国而英勇战死的事迹,用在此处暗示纳粹德国给青少年灌输军国主义思想,教育青少年为法西斯效力卖命的可耻行为。“我”能死死地记住这句话,并凭借这句话肯定自己现在就是在母校,实在是莫大的讽刺。 7.第52段中,“我”为什么会“失声呼叫”,仅仅是身体疼痛吗? [对应考点:把握人物情感] 提示:“我失声呼叫”不仅仅是身体的疼痛,更重要的是无法接受失去双臂和右腿的事实。身体的重度残疾意味着没有机会成为战场上的英雄,德国青年受法西斯思想毒害之深可见一斑。 8.小说最后为什么要以“牛奶”来结束全文? [对应考点:分析事物作用] 提示:“牛奶”与上文回忆门房里的牛奶味相呼应,既表明“我”认出了消防队员就是昔日门房比尔格勒,也表现了“我”对昔日生活的无限怀念。 1.构思巧妙 这篇小说构思巧妙。作品的主题是反战,作品的视角独特:本该在学校读书的学生却上了战场,文科学校成了伤兵医院,学绘画的学生永远失去了双手……这些都突出表现了法西斯穷兵黩武的本质。伯尔善于用内心独白和回忆来展示故事情节的发展:是不是回到了母校?自己到底伤在何处?小说自始至终,都在描写“我”的内心活动,无尽的痛苦和困惑也感染了读者。 2.环境描写烘托了小说的主题 作者把人物放在一个特殊的环境中来表现,学校和伤兵医院本是两不相干的地方,可是“我”受伤后恰恰被送回自己的母校,反复出现的对学校走廊的艺术布置的描写,让人感受到战争对文明的摧残。 3.人物形象的鲜明个性 虽然是以第一人称讲述故事,但是我们从人物自述的话语中,还是可以感受到人物的独特性格。“我”是个有点浑浑噩噩的人,一个可怜的小人物,有点玩世不恭,不满学校的单调的学习生活,对侵略战争缺乏认识,糊里糊涂地上了前线,糊里糊涂地受重伤回来,不知为什么打仗,也不知道生命的价值。这就比较准确地概括了纳粹德国时期青少年真实的精神状况。 [技法指导]

文档评论(0)

mydoc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