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油气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的奠基阶段(1859—1959年)
早期油气勘探开发工作主要是沿着野外露头中的油苗
来开展,随着勘探地区的扩大,开始把地质科学引进到油
气勘探领域。1860年以美国罗吉斯为代表的地质学家首次
提出了石油海相生成、背斜储油的观点。1885年美国地质
调查局总地质师怀特及奥尔敦等人通过大量的勘探实践,
总结了石油有机生成、储集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影响着石
油的储集性能以及背斜构造储油等一整套石油地质理论。
1915年怀特又提出定碳比理论,认为通过定碳比测得的岩
石变质程度,可以判断一个地区的含油气远景.为了寻找
地下石油圈闭,1924年首次应用了扭秤(重力勘探技术)
和地震勘探技术.由于采用旋转钻机取代顿式钻机,1931
年钻井深度可达3000米,1945年已钻穿超过5000米的深
层,同时应用了电阻率测井技术。二次大战期间,地球化
学和微生物学相继发展并得到广泛应用.
总之,这100年油气勘探开发的大量实践,奠定了石
油地质理论和主要勘探技术的基础。下列筒表可概括这一
时期石油地质理论和主要勘探技术的发展历程。
1859年:美国成功钻探世界第一口工业油井,标志
着现代油气勘探开发的开始;
1861年:美国人亨特正式提出背斜学说理论,并一直
支配着石油勘探70年,直至1930年发现地层圈闭油田为止;
一野
1917年:美国石油地质家学会(AAPG)成立,这是
世界上第一个石油地质理论与技术的科研组织机构。同年
世界最大的石油公司新泽西美孚石油公司成立(现今的
E】(】【oN)公司:
1924年:首次应用重力勘探和地震勘探技术寻找背
斜圈闭;
1930年:发现世界上第一个非背斜圈闭大油田一东
德克萨斯油田;
1931年:采用旋转钻机首次突破3000米井深,同时
电测井技术开始应用;
1933年:第一届世界石油会议在伦敦召开;
1929—1941年:石油地质学典型参考书“典型美国
油田构造”(1929年)、“石油地质学问题”(1934年)、
“地层圈闭油田”(1941年)
“石油科学”(1938年)、
相继问世,标志着石油地质理论基本形成。同时石油地球
化学和微古生物学也被石油地质学家广泛应用;
1945年:世界第一口5000米深钻井成功,1949年美
国在怀俄明州钻成第一口深达6000米的井;
1948一1959年:第一部地球物理勘探专著“地球物
理学的历史”于1948年由美国地球物理学家学会出版.1949
年“地下地质方法”出版.这两本专著成为深入了解地下
地质资料的最重要的技术专著.这一时期开始了浅水海域
一络
的油气勘探开发工作。50年油气运移、聚集的物理模拟和
数学模拟方法已用于理论研究。
2、油气勘探开发理论和技术飞速发展阶段(1960—
1990年)
二次大战后,石油已成为国家经济和军事的重要支
柱。此外随着计算机技术及人造卫星、深海钻探技术的发
展,油气勘探开发理论和技术取得了跨越式的进步,这主
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由于人造卫星遥感图像首次为全面了解地球表
面地貌形态构造特征提供了手段,同时深海钻探和潜水技
术为深入了解海底地貌提供了更全面的资料,导致全球板
块构造理论的出现。板块构造理论从全球大地构造演化特
征的角度,系统论述了含油气构造的成因及其与油气生
成、运移、聚集的关系,从理论上阐述了全球油气分布规
律,有利地指导了油气勘探。
(2)以蒂索为代表的干酪根热降解晚期成烃学说,
从理论上将沉积物中的有机碳分成两部分,可溶于有机溶
剂的部分称为沥青;不溶的有机质初期转化物中不可抽提
的残余物为干酪根。有机质向石油转化是一个干酪根热降
解过程,也就是H:c原子比逐渐增加的过程,石油生成
于一定的温度范围(称为“液烃窗”)。在这种理论的指
导下,从地球化学和光学测定方面总结出一套反映有机质
成熟度的参数(如T尬x、RO、TAI、TTI等),可直接获
取于酪根类型、成熟度及生烃潜力等。成烃理论与技术的
创新为定量研究烃源岩和计算生烃量提供了基础和手段,
大大提高了油气勘探成功率。
(3)计算机技术全面在地震、测井、钻井等石油工
程中得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