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纳米级氧化铁的制备方案.doc
纳米级氧化铁的制备方案
曾超 杨帆 甘霖
(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 武汉大学 430072)
摘要:主要介绍制备纳米级氧化铁的两种方案:溶胶-凝胶法和胶体化学法。在比较这两种方法后得出制备纳米氧化物的关键步骤。
关键词:纳米、氧化铁、制备、比较
纳米微粒是指颗粒尺寸为纳米数量级的超细微粒,它的尺寸大于原子,小于通常的微粒,一般在1-100nm之内,故它具有量子尺寸效应、小尺寸效应、表面效应、库仑堵塞和介点域效应,这些效应使它有不同于常规固体的新特征。1
纳米氧化铁具有良好的耐光性、磁性和对紫外线具有良好的吸收和屏蔽效应,可广泛应用于闪光涂料、油墨、塑料、皮革、汽车面漆、电子、高磁记录、催化剂以及生物医学过程等方面,因此了解和掌握纳米氧化铁的制备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3
一. 溶胶-凝胶法合成纳米氧化铁:
1.取50mL,0.01mol/L的Fe(NO3)3溶液于250mL烧杯中,加入50mL水。另取400mL水于1000mL烧杯中,加入0.01mol/L的CTMAB50mL,加热至沸腾时,用胶头滴管将小烧杯中的溶液滴加至沸腾溶液中。得红棕色胶体,冷却。用10%的氨水及稀盐酸调节PH值为4.0,将胶体在电炉上蒸至约30mL,转入50mL的瓷坩埚中,继续蒸至稀泥状。置于马福炉中,500。C灼烧4小时,取出,冷却,即可得纳米级氧化铁。
2.取50mL,0.01mol/L的Fe(NO3)3溶液于250mL烧杯中,其余步骤同上。
3.在(1)中所配溶液中加入活性炭,其余步骤同上。将胶体蒸至约30时,分为两份,一份是胶体,另一份是经洗涤的活性炭,均继续蒸发,再置于马福炉中灼烧6小时。
二. 胶体化学法:
制备方案:水解法制备Fe(OH)3溶胶,然后纯化之,最后烧制成钠米材料。
1、水解法制备Fe(OH)3溶胶:
在250ml烧杯中加入120ml 蒸馏水,加热煮沸,在沸腾条件下约1min滴加完3ml 10%FeCl3溶液,并不断搅拌,加完后继续煮沸3min。水解得到深红色的Fe(OH)3溶胶约100ml。
2、制备火棉胶半透膜:
内壁光滑的150ml大口锥瓶在转动下从瓶口加入约6—8ml 6%的火棉胶溶液,使火棉胶在锥瓶内壁上形成均匀液膜,在转动的条件下,倒出多余的火棉胶于回收瓶中,将锥瓶倒置在铁圈上,使多余的火棉胶流尽,让乙醚和乙醇蒸发,至闻不出乙醚气味为止,此时用手轻摸,不沾手时注满蒸馏水,以溶去剩余的乙醇。然后轻轻取出膜袋,检查是否有洞,若有,重做。
3、纯化Fe(OH)3溶胶:
将水解法制得的Fe(OH)3溶胶取出,转入制好的半透膜袋内,用粗玻璃管和细线拴住袋口悬挂铁架台上。在500ml加有60—700C蒸馏水的烧杯中渗析,每隔30min换一次水,直至其电导率小于50μs/cm.
以上3步操做重复2次,以制备大量溶胶。
4、蒸馏除水:
将刚刚制好的Fe(OH)3溶胶(少量多次)装入500ml大烧杯中,在电炉上加热蒸馏除水,至溶胶剩下至出现稀糊状为止,然后将溶胶转入小坩锅中,在电炉上继续加热,至出现固体为止。最后,将小坩锅置于马福炉中6小时左右。
三.粒径检测:
(BE)基线校正(%) 粒径(nm) 多分散系数(PI) 1(第一种方法制样) 2.71 732.3* -3.769 2(第二种方法制样) 0.29 387.2 0.156 3(第二种方法制样) 0.38 252.3 0.617 *由于时间有限,粒径测量的次数受限,一个样只测一次,导致测量不太准确,若调节试样浓度得当,可以测出接近真实值的数据。
四.结果讨论:
由粒径分析仪测定的结果可以看出,采用第二种方法制出的胶体明显优于第一种方法,而这两种方法的后期操作步骤却基本相同。其实,制备纳米材料的关键所在就是,要制得纳米级的胶体,使其稳定存在而不聚沉,并且,在加热烘干操作时,应使胶体受热面积尽可能的大,这样均有利于纳米材料的制备。因此关键就在于第二种方法对胶体进行了纯化,除去了其中多余的电解质,从而使胶体能够稳定存在,也保证了胶体的纯净。同时,少量多次的对胶体进行加热,也给纳米材料提供了尽可能大的生长空间。这样,第二种方法的优越性就不言自明了。
五.参考文献:
[1] 张立德,卓季美,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2] 罗益民,黄可龙,纳米级α-Fe(II)细粉的制备与表征,无机材料学报,1994
[3] 邵梅珍,纳米氧化铁的制备与展望,衡水师专学报,2001
Preparation of Nanometer Iron Oxide Particles
Zeng Chao; Yang Fan; Gan Lin
(CCMS Wuhan University 430072)
Abstract: This article in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