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成分观测业务规范--(征求意见稿).docVIP

大气成分观测业务规范--(征求意见稿).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大气成分观测业务规范 (征求意见稿) 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 (2011年5月) 前 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建成了上甸子、临安、龙凤山三个区域大气本底观测站和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2004年,香格里拉阿克达拉金沙本底站科学。从2001年开始,通过实施沙尘暴监测预警服务系统一期工程,建立了基本覆盖沙尘暴源区、主要移动路径、严重影响区的沙尘暴监测站网。2005年,在已建的大气本底观测站网和沙尘暴站网基础上, 又拓展建立了大气成分骨干观测网,在关键和典型地区初步建成了中国气象局大气成分观测站网。。 本规范由张晓春同志主持编写,陈永清、靳军莉、张宇、汤洁、孙俊英、徐晓斌、周凌晞、郑向东、车慧正、林伟立、周怀刚、马千里、李菲、耿福海、乜虹、何芳、云艳等同志参加编写。 目 录 前 言 I 第一编 总则 1 第1章 观测组织工作 1 1.1 观测业务的分类、观测方式 1 1.1.1 观测站分类 1 1.1.2 观测方式 2 1.1.3 观测任务 2 1.2 观测项目 2 1.2.1 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规定的观测项目 2 1.2.2 按省、地、县级气象主管机构自行规定的观测项目 3 1.3 观测程序 4 1.3.1 自动观测方式 4 1.3.2 人工观测 4 1.4 时制、日界和对时 4 1.4.1 时制 4 1.4.2 日界 4 1.4.3 对时 4 1.5 大气成分观测员 5 第2章 大气成分观测场址 6 2.1 基本要求 6 2.2 技术要求 6 2.2.1 观测场 6 2.2.2 观测室 7 2.3 仪器布设原则 8 2.3.1 室外观测仪器布设 8 2.3.2 室内仪器布设 8 2.4 站址变动要求 9 第3章 观测仪器 9 3.1 一要求 9 3.2 主要仪器基本技术性能指标 10 3.2.1 气溶胶类观测仪器 10 3.2.2 温室气体类观测仪器 10 3.2.3 反应性气体类观测仪器 11 3.2.4 臭氧总量观测仪器 11 3.2.5 辐射观测仪器 12 3.2.6 酸雨及降水化学观测仪器 12 3.3 维护、检修和标校职责分工 12 第二编 大气成分观测 14 第4章 气溶胶类观测 14 4.1 概述 14 4.2 气溶胶吸收特性观测 15 4.2.1 基本原理 15 4.2.2 仪器的安装、使用和维护 16 4.3 气溶胶质量浓度 17 4.3.1 基本原理 17 4.3.2 仪器的安装、使用和维护 18 4.4 气溶胶光学厚度 20 4.4.1 基本原理 20 4.4.2 仪器的安装、使用和维护 21 4.5 气溶胶散射特性 22 4.5.1 基本原理 22 4.5.2 仪器的安装、使用和维护 24 4.6 气溶胶膜采样 25 4.6.1 基本原理 25 4.6.2 仪器的安装、使用和维护 26 第5章 温室气体类观测 27 5.1 概述 27 5.2 碳循环温室气体样品采样 27 5.2.1 基本原理 27 5.2.2 仪器的安装、使用和维护 28 5.3 CO2本底浓度观测:非色散红外分析 28 5.3.1 基本原理 29 5.3.2 仪器的安装、使用和维护 29 5.4 CH4/CO2浓度观测:气相色谱法-FID 30 5.4.1 基本原理 30 5.4.2 仪器的安装、使用和维护 30 5.5 CO/CH4/N2O/SF6浓度观测:气相色谱法-FID/ECD 31 5.5.1 基本原理 31 5.5.2 仪器的安装、使用和维护 31 5.6 CO2/CH4浓度观测:波长扫描光腔衰荡光谱技术(WS-CRDS)/离轴积分腔输出光谱技术(OA-ICOS) 32 5.6.1 基本原理 32 5.6.2 仪器的安装、使用和维护 32 5.7 碳循环温室气体标准气配制系统 33 5.7.1 基本原理 33 5.7.2 仪器的安装、使用和维护 33 第6章 反应性气体类观测 35 6.1 概述 35 6.2 一氧化碳:非色散红外气体过滤相关法 35 6.2.1 基本原理 36 6.2.2 仪器的安装、使用和维护 36 6.3 二氧化硫:紫外荧光法 37 6.3.1 基本原理 38 6.3.2 仪器的安装、使用和维护 38 6.4 氮氧化物:化学发光法 39 6.4.1 基本原理 39 6.4.2 仪器的安装、使用和维护 40 6.5 地面臭氧:紫外光度法 41 6.5.1 基本原理 41 6.5.2 仪器的安装、使用和维护 41 第7章 臭氧总量观测 43 7.1 概述 43 7.2 观测原理 43 7.3 仪器的安装、使用和维护 44 第8章 辐射观测 46 第9章 酸雨及降水化学观测 47 第三编 观测数据采集、传输与质量控制 48 第10章 观测数据采集与传输 48 10.1 数据采集方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本账号下所有文档分享可拿50%收益 欢迎分享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