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4)水利工程与灌溉工具的应用 ①水利工程: 战国的都江堰 汉朝的漕渠 白渠 龙首渠 ②灌溉工具: 曹魏时的翻车 唐朝时的筒车 宋朝出现的高转筒车 明清时的风力水车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 都江堰建于公元前三世纪,是中国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2200多年来,至今仍发挥巨大效益, 都江堰 造福千秋 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 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 都江堰。 (余秋雨) 李冰父子 关中,或关中平原,指中国陕西秦岭北麓渭河冲积平原,平均海拔约500米,又称关中盆地,其北部为陕北黄土高原,向南则是陕南山地、秦巴山脉,为陕西的工、农业发达,人口密集地区,富庶之地,号称八百里秦川。 郑 国 渠 白渠 漕渠 六辅渠 龙首渠 井渠法 边疆地区的坎儿井 坎儿井起源于2000年前的汉代。它的特点是利用地面坡度引取地下水自流灌溉。据统计,吐鲁番盆地有坎儿井1237条,实际使用853条,总长度超过5000公里,总出水量每秒约10立方米。坎儿井由竖井、地下暗渠、地面明渠、涝坝四个部分组成。竖井最深的在90米以上,一般长3—8公里,最长的达10公里以上,年灌溉300亩,最好的年灌溉可达500亩。 翻车的模型 筒车 亦称“水转筒车”,是唐代出现的一种提水工具。一种以水流作动力,取水灌田的工具。其原理为:在水流很急的岸旁打下两个硬桩,制一大轮,将大轮的轴搁在桩叉上。大轮上半部高出堤岸,下半部浸在水里,可自由转动。大轮轮辐外受水板上斜系有一个个竹筒,岸旁凑近轮上水筒的位置,设有水槽。当大轮受水板受急流冲激,轮子转动,水筒中灌满水,转过轮顶时,筒口向下倾斜,水恰好倒入水槽,并沿水槽流向田间。此种筒车日夜不停车水浇地,不用人畜之力,功效高,约产生于隋唐时代。 隋唐五代南方 高转筒车 宋代 水转筒车 水力为动力 清代 风力水车 风力为动力 耕作方式 耕作技术 耕作制度 水利灌溉 春秋战国 两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朝 明清 铁犁牛耕 垄作法 都江堰 耦犁、犁壁 耕耙耱技术、耕耙技术 代田法 漕渠、白渠、 龙首渠 翻车 筒车 高转筒车 风力水车 曲辕犁,犁评 一年两熟、 一年三熟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请仔细阅读课本,完成下面表格。 耧车 一年一熟 (完善) (农用动力革命,汉代逐渐普及) 学界一般从生产技术和生产结构两个方面着眼,总结出中国农业生产方式的特点是精耕细作,这是关于中国农业生产方式特点的主流认识。 关于“精耕细作”一词的来源,一般认为,最早见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毛泽东同志的讲话中,有关“精耕细作”含义的理解:一般认为以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版的〈中国农业科技史稿〉的概括最为全面:即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提高农业生物自身生产能力的技术措施和改善农业生物环境条件的技术措施;二是集约的土地利用方式;三是以“三才”理论为指导,这三方面为缺一不可的统一整体。 有关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技术体系形成的原因,一般认为是与中国的社会经济条件相适应的,有着特定的民族特性,认为中国具有“山地多、平原少,”“人口多、耕地少”的特点,在这样的条件下,我国从春秋战国时代开始就走上精耕细作,提高单产之路。也有些学者认为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形成是个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过程,它既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与不利的自然条件的斗争中所创造出的巧妙的农艺,它的形成和发展也与中国地主制下农民是分散的小土地经营,有着较多的人身自由和经营自主权有关,同时也与逐步形成的由局部到全国性的人多地少的格局有关,并且它又是各民族农业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合的结果。 气候变迁与经济重心的南移 历史地理学家研究发现,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和中原汉族居住地的分界线与400毫米等降水线重合,这也是我国古长城沿线。当气候出现显著变化时,就会影响到长城南北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交往状态。中国历史上几次农牧民族军事对峙,比如北方十六国与南方东晋政权的对峙,北朝与南朝的对峙,辽、西夏和金与南宋的对峙等,都是伴随着寒冷期的到来而形成的。根据气象学家的报告,中国第二个寒冷期是东汉至隋朝(公元初至7世纪),第三个寒冷期是北宋中后期到南宋中期(11世纪至13世纪),第四个寒冷期是元末明初到清末(15世纪至20世纪)。每当寒冷期到来,就会造成北方游牧民族生存困难,从而进攻中原。这就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阶段恰好与三个寒冷期的时间段基本吻合。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13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训练:单元评估检测(十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doc
- 2013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训练:课时提能演练(二十七)19.0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doc
- 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师专用学案03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1.doc
- 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师专用学案03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doc
- 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师专用学案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doc
- 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师专用学案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
- 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学案:第4单元第22讲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及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doc
- 2013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训练:课时提能演练(八)4.4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doc
- 2013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训练:阶段滚动检测(一).doc
- 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一学案:第7单元第12讲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