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补充文本:.doc
补充文本:
Guernica(格尔尼卡)
《格尔尼卡》,毕加索作,1937年,布面油画,305.5×782.3厘米,普拉多博物馆藏。油画《格尔尼卡》,是毕加索作于30年代的一件具有重大影响及历史意义的杰作。此画是受西班牙共和国政府的委托,为1937年在巴黎举行的国际博览会西班牙馆而创作。画中表现的是1937年德国空军疯狂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的暴行。作为一个具有强烈正义感的艺术家,毕加索对于这一野蛮行径表现出无比的愤慨。他仅用了几个星期便完成这幅巨作,作为对法西斯兽行的谴责和抗议。毕加索虽然热衷于前卫艺术创新,然而却并不放弃对现实的表现,他说:“我不是一个超现实主义者,我从来没有脱离过现实。我总是待在现实的真实情况之中。”这或许也是他选择画《格尔尼卡》的一个重要原因吧。然而他此画的对于现实的表现,却与传统现实主义的表现方法截然不同。他画中那种丰富的象征性,在普通现实主义的作品中是很难找到的。毕加索自己曾解释此画图像的象征含义,称公牛象征强暴,受伤的马象征受难的西班牙,闪亮的灯火象征光明与希望……。当然,画中也有许多现实情景的描绘。画的右边,一个妇女怀抱死去的婴儿仰天哭号,她的下方是一个手握鲜花与断剑张臂倒地的士兵。画的左边,一个惊慌失措的男人高举双手仰天尖叫,离他不远处,那个俯身奔逃的女子是那样地仓惶,以致她的后腿似乎跟不上而远远落在了身后。这一切,都是可怕的空炸中受难者的真实写照。
紧抱双手的杰奎琳/巴勃罗?毕加索
(Jacqueline with Crossed Hands)
《双臂抱胸的女人》,出自毕加索,2000年售出5560 万美元。风格独创且缤纷多变的现代艺术魔术师毕加索,以他绚烂的彩笔,创作出一幅幅影响深远的巨作。近百年来的西方艺术,举其重要者,恐怕除了野兽主义之外,没有一支不是肇始于他,或被他吸收而善加利用的。他的创作是多元化的,熔古今于一炉。
by Roy Lichtenstein
1923年出生于美国纽约的Roy Lichtenstein,享有美国普普艺术之父的美誉。在1938年之前,他专为爵士音乐家绘画肖像。之后,他参加由“艺术学生联盟”(Art Student League)举办的课程,并前往美国俄亥俄州研读艺术。他稍晚的作品横跨立体派与表现主义两种风格。50年代后期,Lichtenstein开始以漫画与广告等通俗文化作为创作媒介,他的第一个普普艺术画出现于1961年,并藉此向世人宣告崭新的艺术风格正式来临。在他运用漫画的手法表现“美国人的生活哲学”(American Way of Life),并且结合著名的艺术创作、雕塑作品与电影创造出多样实验性作品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useum of Modern Art)在1987年替他举办了完整的作品展,他于1997年在纽约与世长辞。
齐白石简介:(1863-1957),现代杰出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原名齐璜,纯芝,字渭青、号白石、濒生、阿芝、借山吟馆主者、寄萍老人等。湖南湘潭人。十二岁学粗木工,后做雕花木匠,兼习画。亦习诗文,书法、篆刻,初为画工,为乡里人画衣冠像。六十岁后定居北京,以卖画、刻印为职业。生平推崇徐渭、朱耷、石涛、吴昌硕等前辈诸家,重视创新,不断变化,创造了独特不群的风貌。所画作品,都洋溢着对生活的热爱。其篆刻朴茂有力,书法刚劲沉着,诗文、画论也有独到之处。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团委员,美术家协会主席。1953年中央文化部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齐白石的虾,栩栩如生,情趣盎然。懂得笔墨也善于操纵笔墨的齐白石,他在下笔画虾时,既能巧妙地利用墨色和笔痕表现虾的结构和质感,又以富有金石味的笔法描绘虾须和长臂钳,使纯墨色的结构里也有着丰富的意味,有着高妙的技巧。 ( 白石翁画虾,乃河虾与对虾二者惬意的“合象”。——李苦禅) (虾的精神状态,虾的有弹力的透明体,虾在水中浮游的动势。把艺术造型的“形”“质”“动”三个要素完满的表现出来,这样丰富的内容,齐白石先生用的是及简练的笔墨,不能多一笔,也不能少一笔,一笔一笔可以数得出来。
柳牛图/齐白石
齐白石一生画牛并不多见;偶或为之,总有深意,大约总是其少年牧牛生活的心灵记忆的回现,或谓乡愁。他的很多诗句其实都可以为之说明。如《牛》:“星塘一带杏花风,黄犊出栏东复东。身上铃声慈母意,如今亦作听铃翁。”又自注云:“余幼时尝牧牛,祖母令佩以铃。谓曰:‘日夕未归,则吾倚门。闻铃声则吾为炊,知已归矣。’”或是因对客寓生活的倦而生返乡遁居之意,如《耕牛》诗云:“奔驰南北复东西,一粥经营老不饥。从此收将夸旧画,倦游归去再扶犁。”甚至是对少年生活的回忆,如《忆少年》:“百梅祠外塘头眺,十字坡前牛背眠。往事重寻难再梦,心随鸿雁渡烟湘。”牛已成为一个生活烙印,是星塘老屋、杏子坞的代名词。
此幅《柳牛图》即寓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