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豆、黄豆、山楂、香菇、茄子、油菜、番木瓜、红糖、黄酒、葡萄酒、白酒(少量)。
体育调节:、适当的体育运动有益于促进气血运行,故应坚持经常性锻炼,但运动量不宜过大。
可根据兴趣爱好选择易筋经、保健操、导引、按摩、太极拳、太极剑、五禽戏、健身操等。步行健
身法能够振奋阳气,促进全身气血运行。
药物调节:活血化瘀,疏经通络。代表方为血府逐瘀汤。或服用田七粉、云南白药等。
5.养生先养胃,养胃须因胃制宜
健康和长寿是人们的永恒追求。养生即保养生命之意,养生对于预防疾病,提高人类健康水平
和延年益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人以胃气为本,胃为水谷气血之海,灵枢·五味》说:“胃者,
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脏腑的盛衰,主要取决于胃气的强弱,胃
气强则五脏俱强,胃气弱则五脏俱弱,如《脾胃论》所说:“百病旨由脾胃衰而生也”。中医的养生
的法则有顺其自然、形神共养、调养脾胃、保精护肾等,但以调脾养胃最为重要。如《脾胃论》指
出的“养生当实元气”,“欲实元气,当调脾胃”。
养生先养胃,如何养胃?千篇一律的方法是和中医学养生思想背道而驰的。养胃要因人而异,
因人制宜。不同的体质,不同的胃质,要采用不同的养胃方法,因此,开展胃质的研究,对于弘扬
中医学养生理论,促进科学养生,预防疾病,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6.治病必护胃,护胃当辨胃施护
“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前贤们治疗疾病时十分重视保护胃气,如李中梓在《医宗必读》
中说:“犹兵家之饷道也,饷道一绝,万众立散。胃气一败,百药难施。”又如张介宾《景岳全书》
所言:“凡欲察病者,必须先察胃气,凡欲治病者,必须常顾胃气;胃气无损,诸恙无虑。”医圣张
仲景是治病注重和胃固本的楷模,他常用调和脾胃的甘草、大枣、生姜为使佐,以顾护胃气,《伤寒
论》的112首方剂中,使用了甘草的有70首,使用了大枣的有40首,使用了生姜(干姜)的有63
首。所以,临床治病用药时应把“保胃气”作为重要的治疗原则。
体质是“证”的未病形式,体质的偏颇是病证潜在状态,同样,胃质也是胃的病证的病理学基
础。胃质是胃的形态和功能相对稳定的特殊状态,必然会成为制约和影响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
基本要素,胃质的差异性决定着胃病发生、发展、转归、预后上的差异性。如胃阳虚质易发生脾胃
阳虚证,胃气虚质易发生中气下陷证,胃蕴热质易发生胃火证,胃气郁质易发生肝胃不和证,胃瘀
血质易发生胃络瘀滞证。
由于胃质的差异性,临床中医诊断要辨病、辨证与辨胃质三结合,治疗胃病的立法用药,就不
仅要考虑致病因素,又更要注意其胃质的类型和状态,既要有效地治疗疾病,又要纠正病理胃质,
用药时应避免对胃质的不良影响。顾护脾胃时应用佐使药,须因胃而异,辨证用药,如胃蕴热质少
用或慎用性温的生姜和干姜、胃湿热质少用慎用滋腻的甘草。饮食的忌宜,同样要因人而异,根据
病人不同的胃质,指导其不同的食疗方法。
舌脉相合在脾胃病辨治中的运用体会
陈世旺 田旭东甘肃省中医院消化科兰州(730050)
《内经》提出:“微妙在脉,不可不察”,但又叮咛说“能合色脉,可以万全”。总之,四诊合参,
无遗巨细,方法愈多,诊断愈确。望舌是望色的重要组成部分,舌象的变化,能客观的反映正气盛
一642~
衰,病邪浅深,邪气性质,病情进退,可以判断疾病的转归和预后,可以指导处方用药。因为舌为
脾之外候,苔乃胃气之所熏蒸,察舌可占正气盛衰,验苔以识邪之出入,验苔亦可察胃气之存亡。
在脏腑中,尤以脾胃与舌的关系更为密切。脉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精华之一,运用于临床确有重要的
诊断意义,是中医诊断的宝贵经验.在脾胃病诊断中,多舌脉相应,.亦常遇见舌与脉不相应的情况下,
二者辨证统一,皆为真象,其中必有一为本一为标,或舌为本,脉为标;或舌为标,脉为本,举例
如下:
1舌为标,脉为本
(1)患者,李某,女,62岁,上腹部疼痛半年,进食后明显,无放射痛及阵发性疼痛,纳少,
二便调,舌红,苔薄黄腻干,脉细而有力。胃镜示:l萎缩性胃炎伴疣状改变,2黄色素瘤。病检示:
(胃窦)慢性萎缩性胃炎轻度,不典型增生轻度。辨证:脉细而有力,为脾胃虚弱但不甚,为本;
舌红、苔薄黄腻干为湿浊不化,湿热内生,为标。辨证为脾胃虚弱,湿热内蕴。治则以健脾和胃,
清热化湿,理气通降为法,方如下:党参209,白术15g,枳壳15g,半夏10g,土茯苓15g,公
英30
g,白芍20g,黄芩10g,茵陈30g,吴萸6g,黄连6g,莪术10g,香附10g,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