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常老师文章有感.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读常老师文章有感.doc

读常老师文章有感 昨天读常老师的文章《上海研修日志之五——专业成长》,感觉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其实,探索教育规律需要的就是多元文化的碰撞和多角度观点的交流,才能迸射出思维的火花。如果教师都能像诸子百家那样齐放争鸣,一所学校乃至一个地区的教师专业素养就会发生积极而深刻的改变。 关于“重建话语系统” 讲座时,王教授提到教师提高专业写作水平的技巧——以对教育论文进行文摘、文评方式重建自己的话语系统,以求用更专业的语言对自己的教学想法进行表达。 对于一个从来没有经历过这样活动的新教师,困难是非常大的。作为语文教师,在不考虑质量的前提下,对写反思还算能应付过来。参加教研活动就麻烦了。我以前只是听课,然后再听领导、专家点评,几乎不参与发言。如果教研组长要求大家轮流“表态”,我也只会说一些诸如“我认为某老师教态非常端正”、“某老师的粉笔字写得真好,我要向他学习”、“某老师,当学生回答问题非常精彩的时候,你不能只说‘真好!请坐’就完了。应该摸摸他的头,并向他竖起大拇指”等无关痛痒的话。 评课是非常激烈、尖锐、有主张的。听着同事们有理有据,还有针对性建议的高质量发言,我感觉很惭愧,有了改变自我的想法。 不过,领导同事只能指导、点拨,不可能天天陪着你成长。不知道为什么,我想到了一个笨方法——抄论文。 我们学校订有许多种类的教育报刊,我选择了《小学语文教学》。怎么抄呢?很简单,每天选择一篇含有课例的千字论文(当时感觉读不懂理论性强的文章),抄在笔记本上。 抄了一学年,我发现自己有了明显进步:反思的思考成分更多了,我能用较理性的语言有重点地记录课堂片段,再进行较深入地分析;特别是评课,我的表现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认可。2004年6月,我在《小学教学》上发表了第一篇文章《无心插柳柳成荫——〈趵突泉〉教学反思》。 我无法解释自己的成长为什么是“抄”出来的。听了王教授的讲座,才恍然大悟:原来,我不知不觉地内化了优秀教师的教学主张,不知不觉地重构了自己的话语系统,不知不觉地确定了自己的思维起点,不知不觉地调整了自己关注方向,不知不觉地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非常感谢那段“抄”的旅程。最可惜的是,为了纪念它,我把“手抄本”给扔掉了。 关于“该不该读教育专著” 一流的专家会有令人惊异的思维创造, 二流的专家会有令人惊异的语言, 三流的专家会有令人惊异的举止。 听了几天讲座,我有这样的心得。 王教授的水平大家有目共睹,我就不再赞美了。只说说王教授的一个观点——不要读诸如《给教师的建议》等教育著作,因为它们叙事性太强。 此言一出,会场上的气氛马上有了微妙变化。有些老师相视会心一笑(如我),有的老师把善意的目光投向正引领大家通过批阅《给教师的建议》走向成长的常老师。 王教授肯定不知道大家的反应从何而来。他只是在表达教育观点。 我想,如果我是常老师,一定会马上站起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我们学校的老师就是这样成长起来的——随时随地为自己的教学理念激烈辩护。你可以去观察我们学校,能伶牙俐齿地说得对方心服口服的,往往是最优秀的教师。 常老师很有涵养,最起码比我好些。(注意,开始讨好领导了。) 听完讲座,我开始思考以下问题: 一问,王教授为什么不建议我们读叙事性强的教育著作?(他认为此类书叙事性强,不利于提取信息,不利于快速地构建话语系统。) 二问,我们还要不要读此类书?(答案略。) 三问,实现教师专业成长,为什么以阅读此类著作为主要途径之一? 我想,这才是最核心的问题。 还是我的经历回答: 自从有了小小的进步之后,我在领导、同事的带动下学习得更加主动。大约在2006年,我又发现自己的成长出了问题: 1.教育报刊读了不少,却感觉越读越糊涂: (1)非研究者的论文,对于同一种教育现象会有多种看法,有些甚至是相悖的; (2)非研究者的论文,对于同一种现象描述多、浅思考多,系统研究少。大家似乎都是突破到一定程度就徘徊反复,再也深入不下去了; (3)专家教授对一种现象有深入研究,但报刊对篇幅的要求限制了理念的完整表达。他们万字左右的论文无非包括以下环节:“阐述问题现象——指出弊端要害——提出改进建议(有的附带案例)或者介绍先进经验”。 李政涛教授认为,理念不是概念,它有体温,有呼吸,有情感,有体验,它只有还原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才产生启迪人的作用。 这或许就是我们领会了专家的意思,一丝不苟地照着实践却最终失望的原因吧。 2.感觉自己越来越不会上课了。 如果仅限于阅读教育报刊,学到的方法就会多于想法。这种现象在教学中表现尤其突出。 比如备课,我更多考虑的会是参考他人的教学方法——阅读的起点决定了教学的起点。周彬教授说,“怎样教”属于艺术范畴,是很难学到的。 3.教育观念变得琐碎。 一个人观念的琐碎,首先表现为语言的琐碎。 我发现自己在评课时开始反复纠缠于表面现象,磕磕绊绊说了

文档评论(0)

shengyp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