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郑和下东西洋次数研究 (09年8月版) .doc
鄭和下東西洋次數研究 (09年8月版)
——兼論明代東洋、西洋範圍
施存龍
所謂郑和下西洋600週年紀念,是指明永樂三年(1405年)鄭和率領庞大船隊向南西遠航,按通常“鄭和七下西洋”的說法是首下西洋。然而,學術界20多年來,常見有人提出“八下西洋”“九下東西洋”乃至“十下西洋”,還有稱“鄭和下南洋”,並且都有一定史料根據。這些都涉及到鄭和首航始于何时?到底有多少次遠航?“七下西洋”是否確切?當時中國對海外交通中的“東洋”“西洋”“南洋”地理概念範圍如何?特別是將2005年定為600週年是否妥當的前提大問題。這就是本文要探討解決的問题。也是為什麼要列為系列研究中第一個命題。
一、鄭和航海時期的東洋和西洋
我们中国人对国土沿海和国际海洋的区域概念和称谓,古今不同。清代以来,我们以长江口为界,以北海的区称北洋,以南海的区为南洋。故海军分别称为北洋水師和南洋水师;水运业也分为北洋、南洋航区,一直沿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初。对国际,南洋,却常作指东南亚乃至扩指印度洋;西洋是指欧美所处的大西洋,我儿时所唱的抗战歌曲,东洋是指日本国及其海洋。但古代与我们很不相同 隨著中國海員向海外交通的探索實踐,中國人在宋、元時已經有了國際貿易水運上海區範圍劃分概念记载。它以中國為本位對已知世界的海洋和沿海國家的認識。由於唐宋海外貿易港以廣州為主,元代以泉州為主[1],所以實際上東洋和西洋以及由此派生出來的大東洋、小東洋等,是以廣州或泉州為基點,按航向、針路(航海羅盤所指航路)實際而劃分的。
西洋、東洋,在元代航海文獻中已屢有出現。如元代汪大淵《島夷志略》多處提到“西洋”,苏祿條有“西洋之地三港”,龍牙門和北溜兩條均有“舶往西洋”,舊港條有“西洋人”,甘埋里條有“商販于西洋互易”等語。[2]在元代周致中《異域志》內列有“西洋國”,稱該國“在西南海中,地產珊瑚、寶石等物,所織綿布絕細”[3],指的是馬八兒,見《元史·馬八兒傳》,即今位於印度東南海岸Maabor。[4]
東洋一名,現在能見到的,最早文獻為元代大德年間陳大震《南海志》(施按:專指廣州南海縣誌)。其中將東洋各國劃分為小東洋和大東洋各國[5],從國名考證,多為我們今天習稱的南洋或東南亞各國。如小東洋主要指今菲律賓諸島和加里曼丹島;大東洋指今印尼諸島。[6]
明代初期,鄭和航海時期所謂的“西洋”“東洋”是繼承元代而來的。但是,不同的歷史時期,同一名稱的東洋、西洋,其內涵範圍並非一貫相同,而是動態的,不能不注意。不但明代與元代有所不同,而且就是明代前期與後期也有變化。“西洋”在明代人笔下也写作“西海”。如巩珍《西洋番国志》“天方国”中称郑和等人于“宣德五年,钦奉朝命开始遍谕西海诸番”,即是实例。
當代中国不同學者認識上還有差異。如洪建新先生《鄭和航海前後東、西洋地域概念考》,認為明代鄭和時仍與元代一樣,以馬六甲海峽西口的韋島(Pulau We)為東、西洋的分界點,明萬曆四十五年時張燮《東西洋考》以及據其編寫的清初成書的《明史·婆羅傳》是不足以代表鄭和時代的。《東西洋考》卷五稱“汶萊即婆羅國,東洋盡處,西洋所自起也”。並將交趾、占城、暹羅、加留吧、柬埔寨、舊港、麻六甲、亞齊、柔佛、文郎馬神、地悶等國列為西洋列國,而將呂宋,蘇祿、貓里務、美洛居、汶萊、雞籠、淡水作為東洋列國。洪認為該書所舉“西洋”各國全在馬六甲海峽之東,是一種較狹窄的航海範圍,它不但不能與明初鄭和船隊的活動相比,就是與明末崇禎十二年成書的航海指南書《順風相送》所述航行範圍比也狹小。張燮所謂的西洋,沒有說到今印度洋地區,而是縮到馬六甲海峽以東,僅把今南海和爪哇海的西部稱為西洋。張眼光中的西洋範圍比明初大為縮小,其原因是他書中僅記述以福建澄海縣月港部分航海者的看法。但因《東西洋考》一書名稱,易使人誤解為是對明代航海乃至對鄭和下西洋的總結,引人誤入歧途。認為應按與鄭和同伴下西洋的馬歡《瀛涯勝覽》所說為準。該書爪哇國条稱:爪哇“地廣人稠,實甲兵器械,乃為東洋諸番之衝要”,肯定了爪哇屬東洋。對東、西洋分界點,定在爪哇西北方的蘇門答臘島的最西北南渤里。“南渤里國”條說:該“國之西北海內有一大平頂峻山,……名帽山,其山之西亦皆大海,正是西洋也。”(蘇繼廎認為帽山指今韋島)“古里國”條稱“西洋大國正在此地”。記載永樂時政事的《明成祖實錄》記有“西洋忽魯謨斯”地名,它位於今波斯灣灣口。總之,他認為鄭和航海時的東、西洋劃分,以蘇門答臘島西北部的韋島為界,其東即東洋,闍婆(爪哇)、南渤里(蘇門答臘島北部)兩國應屬東洋範圍;其西大洋即西洋,瑣里(今印度東南海岸)、古里(今印度西南海岸)、忽魯謨斯,因地名前均加“西洋”兩字,故均屬西洋範圍。[7]當然這是一家之言,還有他說。如《古代南海地名匯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