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良知」到「童心」演化──兼论李贽在明季思想史上地位.pdfVIP

谈「良知」到「童心」演化──兼论李贽在明季思想史上地位.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國立臺南大學 「 人文研究學報」第 42 卷第2 期(民國97 年):33~52 33 談「良知」到「童心」的演化 ──兼論李贄在明季思想史上的地位 白崢勇 國立屏東商業技術學院通識教育中心 摘 要 道學為宋、明兩代學術思想的型態,李贄為明末極為特殊的思想家之一,他的一生為追求心 靈的解放而大聲疾呼, 遂至於一生坎坷而晚年自刎於獄中。他以狂士性格意欲衝破禮教的藩籬, 企圖打破道學禁錮、僵化人心的局面。本文即略論王陽明至泰州學派的思想轉化,並兼以李贄為 討論的核心,以見明代思想由「良知」走向「童心」的變化,藉以呈現出李卓吾於明季思想史上 的特殊重要性。 關鍵字:李贄、童心、良知 34 人文研究學報 壹、前言 1 李贄(卓吾,1527-1602),明世宗嘉靖六年(1527)生於福建泉州。 其出生正值明王朝政治 衰亂的時期,亦是一思想解放的時代。在學術發展上恰是陽明學派錢德洪(緒山,1496-1574)與 2陽明學風天下翕然從之,在「滿街皆為聖人」的 王畿(龍溪,1498-1582)「天泉證道」的當年, 大纛之下,陽明學說衝擊了由程、朱為代表的儒學風向。李卓吾在學術上被歸屬於泰州學派,3其 一生所掀起的波瀾,在當時固然許多人皆以異端視之,然其學說所展現出來的求新求變、大膽懷 疑的氣象,非但使卓吾的思想特色鮮明的表現出來,從而也顯示出卓吾個人生命的追尋路向。 李卓吾遭人爭議最甚者,莫過於其批評孔學的言論,他一生坎坷不順遂,致使其晚年自述道: 緣我平生不愛屬人管,……余唯以不受管束之故,受盡磨難,一生坎坷,將大地為墨, 難盡寫也。 4 卓吾活在道學風尚方興未艾的時代,他認為生存在「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教條箝制下,將桎 梏人們的心靈自由,而其所謂的「不愛屬人管」之內心抒寫,正透露出其一生欲掙脫道學家僵化 教條、追求人生真自由的內心吶喊。 本文即兼以李卓吾為論述之核心,透過闡述陽明良知的德性自覺之學,如何經泰州學人王艮 (心齋,1483-1541)、羅汝芳(近溪,1515-1629)、顏鈞(山農,1504-1596)、何心隱(1517-1579) 等人之承先啟後,促使晚明思潮逐步走向現實人生的路向,而至李卓吾時終於激發出個人心靈、 現實自由思想的最高峰,藉以呈現出李卓吾於明季思想史上的重要性地位。 貳、儒家「徳性自覺」發展的高峰與轉化 追求「德性我」的圓滿是儒家內聖的目標,《大學》的八條目,無論是程、朱或是陸、王, 儘管在格物、致知上的解釋不一,然而其共同的目的皆是求身之修,以迄於國治、天下平,這 是儒家成就由內聖而外王的一套個人成德致用的修養進程。 從南宋末葉到明代中期極為尊崇朱子之學,加上科舉考試一以朱註為本的推波助瀾之勢影 響下,讀書人醉心於程、朱之學,斯時朱學不但成為儒學的正統,同時亦成為統治者行思想箝 制的官方思想,明代高攀龍(景逸, 1562-1626)說: ※ 感謝 審查學者惠予拙文寶貴的修訂意見。 1 李贄,原姓林,名載贄。根據《鳳池林李宗譜》(頁3 下)所載:「原姓林,入泮學冊係『林載贄』,旋改姓李。避聖朝(穆宗) 諱,去『載』字。」贄生於明世宗嘉靖六年( 1527 年)丁亥十月三十日,生而喪母。案:此根據林其賢( 1958-)撰,《李卓 吾事蹟繫年》(台北:文津出版社,1988 年 3 月,初版),頁9 所載。 2 林其賢 撰,《李卓吾事蹟繫年》:「是年(案:1527 年)於學術史上復有大事二件:一、錢德洪(緒山)與王畿(龍溪)證道 天泉橋。」(台北:文津出版社,1988 年 3 月,初版),頁11 。 3 〈朱子晚年定論〉:「龍溪之學,一傳而為何心隱,再傳而為卓吾、陶石籄。」見明.顧炎武撰,清.黃汝成 集

文档评论(0)

feiyang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