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留声传万代砚海芳菲觅千秋--考析古砚和中国的传统文化的根植在民间.pdfVIP

笔墨留声传万代砚海芳菲觅千秋--考析古砚和中国的传统文化的根植在民间.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笔墨留声传万代砚海芳菲觅千秋 ——考析古砚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植在民间 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 对人生的关注。这种传统充满着深沉的智 慧,是一种智能性文化。把传统中的智能发 掘出来,通过诠释,古为今用,不仅利于提 高国民素质,促进和谐社会的早日实现,更 能增强我们民族的凝聚力。 文化和思想的传承创新,自始是 “士” 的中心任务。境界从思想中来,从古中学, 在自然中悟,将砚与 “人文”精神的桥梁进 行创新与研究,认知就是一种修养,否则空 洞无物。 .240.盛世收藏经典·第二届中国收藏文化论坛论文集 人,雍正修琴人,乾隆听琴人”,还原了历 不报求君青。李远能函,故人差喜,彭钱在 史,提出了一种新的史学观点。那么我们在 金丹开璞,文事可诸”。临董香光,有款铭 揣摩古砚时是否会有类似想法昵?古人抱砚 “张照”。 而栖,多是怀揣心中所“痴”,“痴”在谁 “心画形,书为生”为官为政的张 解其中味?这种天份中生就的一段痴情乃是 照,日临其昌,品尊香光。书风道媚雅正, 民族传统文化产生的精华。秉赋正气,治风 居其心仪所好,入董书出管阁,独为一路。 易俗,深明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意在这块 所书作字通乎于“道”,“碑强筋骨,帖养 土壤上恪守耕耘。古砚包孕丰厚,一曲难 其气”,书家风范自成。乾隆皇帝这样评其 尽。认知吉砚并非均为达官贵人,也非儒先 书法“书有米之雄而无米之略,复有董之整 宿学,孤陋太甚,摆脱面子而宣己之言,以 而无董之弱,舍照谁能弱。即今观其迹,宛 史为裔。 似成与昨,精神贯注深,非人所可学”。得 例举清康熙进士张照,用砚寻求“朴” 张照用砚,即观其“朴”即“浑厚”的一 与“浑厚”的渊源。 面,在传统书法创作之中得以体现。 张照,清,公元一六九一至一七四五 年,字得天,号泾南,又号天瓶居士,江苏 二、融汇着自然的艺术才是“真 华亭(今上海松江)人。生于康熙三十年, 艺术,才能超越时代,保持 卒于乾隆十年,时年五十五岁。康熙四十八 永久的生命力 年(公元一七零零年)。进士,改庶吉士。 雍正十一年为抚定苗疆大臣,无功革职拿 文物有其独特的艺术性,“规以象外, 问,谕勒,寻赦之,命在武英殿修书处行 得之圆中”。我常常想.涉及传统文化应该 走。乾隆七年,历官至刑部尚书。供奉内 深刻反思,历史变迁,纵横贯今,今天我们 廷。九年十二月,丁父忧,奔至徐州,卒于 主宰历史的同时,文化传承应是这一时代的 途中,谥文敏。性地高明,深通释典,诗多 主旋律,不可迷失了“精神”的主体宗旨。 祥语。书法从董其昌入手,继乃出颜米,天 文化包含着精神与物质两大方面,如何支配 骨开张,气魄浑厚。张照通法律,工书法, 并使之显现出独特光彩尤为重要。人通过 尤精音乐。著有‘月令承应》 ‘法官雅 “刻”留下“生”的证明,传统文化就这样 奏》、曲录》,均为供奉内廷搬演而作。 绵延不断地传给后世,在雕刻之中燃烧生命 得此砚颇费几力,砚海觅踪独现其身。 火花。 清代学者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 读许登云老师亭上砚话》讲“砚为人 说:“题者标其前,跋者系其后也”。题跋 仆,人为砚主,人始终是砚的主人”。古砚 是指书写在书籍字、碑帖上及前后的题咏、 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内涵,造就了 考评、品评的文字。此张照用砚应为一段题 大批文人墨客。作为读书人“终身与俱”的 记,跋应更为准确些。铭文共五十六字“禅 砚台,现今已很少有人研磨润笔了.其实用 味曾同草木,参三十年相对老,江潭竹林, 功能被“搁置”,沉淀为了历史的永恒。 把臂今馀几莲社。过桥笑有三赠我,绮琴都 “世变日亟”,现今我们传统民族文化一直 笔墨留声传万代砚海芳菲觅千秋一考析古砚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植在民间.241. 承受着剧烈冲击涤荡,积甚

文档评论(0)

baihualong0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