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近代中国现代化的缓慢发展.doc
论近代中国现代化的缓慢发展
程美东
(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 北京 102249)
内容提要:从1840---1949,是中国现代化艰难破生和崎岖发展的历史。而且,在相当程度的意义上来看,这也是一段中国人痛苦涅槃、重获新生的历史。但令人遗憾的是,这段时期中国的现代化的发展速度实在是太缓慢了。这种缓慢集中表现为与同时期世界上其他后发式现代化国家迅速发展的历史事实相比较的巨大差距上。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近代中国现代化缓慢发展的历史进行一番全面的分析:一、国际视野中的比较审视;二、现代政治理念和实践的艰难破生;三、生产力水平的缓慢进展;四、百年中国现代化进程滞缓之原因
关键词:现代化 近代中国
一、国际视野中的比较审视
1840年6月爆发的鸦片战争,把中国强行拖入现代化发展的轨道,中国开始踏上步履蹒跚的现代化之路,其间的历史正可谓一波三折、坎坷崎岖,充满了腥风血雨,然而却少有让我们的民族充满自傲的根本性内容,只因为从鸦片战争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这10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现代化的速度实在是太慢了!这种慢的感觉不是在与自己过去的历史作纵向比较的结果,而是与世界上其他同时期发展速度迅速的那些后发式现代化国家相比较的结果。
日本在19世纪50年代即开始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其在明治维新前国内政治经济上的封建落后性比起中国来,有过之而无不及。1868年全国只有405个工业企业,金融机构只有两家,使用蒸汽的动力船舶总吨位只有约1.55 万吨,而到1893年这些数字就分别上升到3344、703、11.02万吨,短短的25年间增长了数十倍、甚至上百倍。而中国直到1911年,近代工矿企业也才只有521家,动力船舶的总吨位直到1903年也才只有4.55万吨,不及1893年日本的1/3,只及同时期日本的7%,日本的铁路在明治维新时期几乎为零,到1886年时已有693公里,到1900年猛增到6193公里,到1912年更达到9631公里,而中国在1876年才有了外国人修建的15公里铁路,但旋即却被官府买回后予以拆毁,直到甲午战争前夕,中国才只有364.27公里的铁路(其中77公里在台湾),广袤的中国大地上几无铁路。日本在一战前夕,其军舰、兵器的制造能力已相当发达,能够做到自给。
德国在19世纪初还是个政治上邦国林立、封建落后的国家,自30年代开始启动现代化进程后,其发展极其迅猛,以铁路为例:1835年时它才有了国内的第一条6.1公里的铁路,到1845年就建立了20条、共2131公里的铁路,1850年达到5822公里,1855年为7781公里,1860年为11026公里,1865年为13821公里,1870年为18560公里,1880年增加到33865公里,1885年增至37572公里,1895年达45203公里,到1910年增至59031公里。而中国直到1949年才只有2.49万公里。铁路是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拥有铁路的多少尤其是人均数(德国在1910年拥有约6500万人口,只有中国的1/7),更能直接反映这个国家现代化的发展水平。
同样的对比,却有着如此不一样的、形成强烈反差的数字,鸦片战争后百年间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缓慢实在是太明显了!如果我们对期间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状况作更具体的分析,我们就会更深刻地认识到这个特点。
二、现代政治理念和实践的艰难破生。
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政治生活是绝对的封建专制型,整个社会都严格信守着家国一体、皇帝即国家和民族的最高政治理念,在政治实践中绝对遵守着君臣有序的忠孝原则,对于西方的“三权分立、主权在民”、国家与政府概念的区分、及“自由、平等、博爱”等现代政治生活理念几乎是一无所知。鸦片战争之后,随着外国势力的不断渗透,对外交往的日益加深,西方的政治生活理念和具体运行方式逐渐为中国人所接触了解,甚至被认可接受,但是这个过程却是非常漫长的,其在中国的具体的实践更是步履维艰。而且每个历史阶段的具体情况又不一样,有时甚至呈现出反复波动的趋势。
1842年—1894年,从《南京条约》的签订到甲午战争爆发之前,从总体上来看,中国的政治生活基本上延续着过去的封建专制体制,现代政治发展毫无建树,中国的政治生活依然死水一潭。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的签订,在当时绝大部分顽固派官僚和士大夫看来,只不过是中国历史上一贯的以金钱来“怀柔夷人”的做法而已。以相对较小的经济代价来换得国内局势的稳定,在他们看来,具有着一定程度上胜利的意义。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既然是被迫打开的,那么清政府自然是不情愿这扇大门能够敞开,而是尽力半掩着这扇大门,尽力拒阻“夷人”进入中国。闽浙总督刘韵珂为阻止英商在被迫开启的福州口岸通商,到处设置障碍,故意刁难英商到武夷山进行茶叶贸易,同时劝诫福州城内商人不要与外人做买卖,致使1845年、1846年无一艘“番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