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苗族古歌》与苗族剪纸
——谈茁族占歌文化的传承问题
熊克武(莳族)
一,台江《苗族占歌》独特的文化特征
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没有文字的古老民族,但它却传承着一部伟大的古歌。
神秘的古歌从宇宙的诞生、人类和物种的起源,一直唱到苗族的大迁徙,苗族的
社会制度和日常生产生活,集苗族世界观、社会观、宗教观、伦理观、价值观、法制
观、审美观、编年史为一体。它篇幅宏大,内容包罗万象。可以说《苗族古歌》是苗
族社会历史的一部百科全书。由于苗族没有传统文字,这部古歌主要足靠口传心记的
形式流传下来的——但这恰好是它的另一个价值所在。
从已经搜集到的资料和仍健在的民间传承艺人来看,《苗族古歌》主要盛传于以黔
东南台江县为中心的周边县市。
苗族在中国分布广泛,遍布中国的南方各省,但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却
是苗族人口最多和最集中的地区,其中台江的苗族人口又占全县总人口的96%,因此
台江是中国乃至全世界苗族人口比例最高的一个县。再加上这里至今仍保存着独特的
丰富多彩的苗族传统文化,因而被誉为“天下苗族第一县”。
台江的《苗族占歌》是黔东南地区乃至整个苗族创世史诗中内容最为丰富,气势
最为磅礴,规模最为宏大的版本。由于苗族无传统文字,古歌只靠口传心记的方式传
承下来,其内容也往往因人因地因时而有所变异。但是由于台江苗族最大限度地保留
了传统文化的原貌,所以台江的古歌文化应最能体现出苗族固有的古歌文化。
《苗族占歌》及其变体是以民间的口传心记传承并在苗族的各种节日和场合中以不
同的形式代代相传下来的。一个苗族人要用脑记住一万多行的诗歌是不容易的。所以
一到农闲的夜晚,或亲友聚集的酒场上,人们就集中向歌师学习古歌,练习对唱,盘
问对答。苗族古歌就是靠这种方式代代传承下来的。
1956年,国家为苗族创造了一种拼音文字,即现在黔东南地区苗族使用的黔东苗
文。苗族知识分子及部分汉族学者在田间调查中记录了一些苗族古歌。陆续整理出版
的有今旦、马学良编译的《苗族史诗》,田兵编选的《苗族古歌》和燕宝整理的《苗
族古歌》等。其中燕宝整理的《苗族古歌》有苗汉文对照,比较完整地反映了古歌的
原貌。
台江《苗族古歌》是一部五言体押韵的古歌。全歌共1.5万多行,分为四组,即
“创造宇宙”、“枫木生人”、“洗劫复生”、“沿河西迁”,共60首。其主要内容有神话、
历史、社会习俗、科学技术、原始宗教和习惯法、哲学思想、工艺美术等。全歌采用
对比、夸张、反复、拟人、借喻、隐喻、暗喻、顶真、衬托等各种修辞手法来对人物、
事件进行刻画,使整部古歌充满了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色彩,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感
染力。
受《苗族古歌》的影响,台江的“古歌文化”丰富多彩,而且具有鲜明的特色:
一是口传文学种类齐全,内容博大精深;二是民间音乐多姿多彩,底蕴厚重;三是民
间舞蹈奔放豪迈,气吞山河;四是节日众多,集会盛大,节日文化积淀厚:五是服饰
种类繁多,工艺精美绝伦;六是习俗古朴、民风淳厚、风情浓郁;七是空间同一,整
体涵盖。
二、《苗族古歌》与苗族剪纸
苗族剪纸如同苗族历史一样悠久。在《苗族古歌·跋山涉水》一节中就有剪纸的
叙述。歌中描述苗族先民远古时期从“东方”(苗族早期生活在长江中下游一带)向西
方(今湘西、贵州、云南、广西地区)大迁徙的情景:“姑姑叫嫂嫂,莫忘带针线;嫂
嫂叫姑姑,莫忘带纸花。”由此可见,苗族居住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时就有剪纸刺绣了。
黔东南苗族剪纸大多以动物为中心,至今仍保留这一原始风貌。可以毫无疑问地
说,剪纸所描述的那些动物深深烙印着苗族先民渔猎时期的那段历史生活。
人类的童年时代,以采集、渔猎来获得食物。动物是渔猎时期人类食品的主要来
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对象,同时人类与动物有许多相通的自然属性和习性。另一方
面,动物向人类攻击和侵害,对人类生存构成巨大威胁,从而使人类产生恐惧,尤其
对动物的许多自然属性无法认识而感到神秘,并视动物具有超然的力量,对之产生敬
畏和崇拜。当这种崇拜与氏族祖先崇拜结合起来时,动物不仅成了人类的兄弟,还成
135
为人类的祖先。这就是西方人类学家所称的“图腾崇拜”。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北京地域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pdf
- “985工程”高校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的调查和的研究.pdf
- “朝闻道%2c夕死可矣”--中华传统文化研修会第四期学习心得.pdf
- “崇高”的中国的文化溯源.pdf
- “创新驱动”和“人文北京”建设--不同时期南北锣鼓巷的历史变迁.pdf
- “创新驱动”和“人文北京”建设--基于南新仓文化创意产业案例和启示.pdf
- “打孔家店”和儒家文化的原始精神--以鲁迅、胡适对儒家文化的扬弃为例.pdf
- “打捞”地区文化脉络——遂安古城风貌再创造和历史建筑的迁地保护.pdf
- “大道合行”文化催生企业发展动力.pdf
- “岱青海蓝”和一座新城--山东省会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竞图方案评析.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