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关于木兰围场“竹板落子”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pdfVIP

关于木兰围场“竹板落子”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pdf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关于木兰围场“竹板落子”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 杨镇魁毕宪明 (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科协,围场县老科协) 内容提要:在河北承德围场民间曲艺“竹板落子”流传近150年,不但深受广大民众欢迎,而 且别具艺术特色。竹板落子艺术形式为广大民众喜闻乐见,其表演内容具有相当积极的社会作用。 ’当前,在围场及其周边地区呈现“野火复燃”的态势,为使其健康发展。应着手成立相应的文化产 业协会。 关键词:木兰围场竹板落子 产业发展 在承德北部的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及其周边区域,历史曾红火流传的民间曲艺“竹板落子”, 深受广大民众欢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竹板落子曾一度销声匿迹,近年 来则呈现出“野火复燃”的态势。为促进其今后沿照科学健康的轨道发展,并为成立“木兰围场” 竹板落子文化产业协会有所裨益,从历史渊源和当今状况以及今后实施产业化的必要性,经思考详 述如下。 ‘ 一、木兰围场民间落子的缘起 围场境域原为清朝皇家的封闭式禁苑猎场,史称“木兰围场”,至清同治二年(1863年)第一 次开放围禁,售卖山林土地,募民伐木垦荒,开始有大批民众拥入,除有的“占山挂地”购买山林 土地的有钱者外,还不乏有为赚钱或谋生佣工、卖艺的下层人,在卖艺者中有会唱竹板落子的民间 艺人。围场自民国二年(1913年)始建县治,1989年改称为“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但在行文 中经常以“围场”或“木兰围场”作为本县的代称。 据考证,竹板落子即“莲花落”的一种,其发祥地为冀东,又称“京东八县”,主要起源于原 滦县一带。开始由乞丐为讨饭所创造的口头说唱艺术,在明、清朝代京东的“丐邦”中,落魄文人 与具演唱天赋者相结合,创造出大批莲花落唱段。除走乡串户乞讨演唱外,还经常到集日、庙会及 大户人家办红白喜事现场表演,这种民间艺人称作“吃张嘴饭的”或日“敛大门的”。说唱莲花落 原生态的伴奏乐器为以牛肩胛骨和铜钱做的“拨浪鼓”或以长条竹板与铜钱做的“萨啦机子”,后 进化为现行的竹板。竹板由“大板”与小板“节子”(又称“碎子”)配合使用,故把以此伴奏的 莲花落称为“竹板落子”,由一个人表演的叫“单口落子”(自打竹板),两个人表演(可都打竹板 或只由一人打板,还可在侧厢增一至二人打板强化伴奏)叫“对口落子”,在围场又统称为“竹板 一352— 落子”或“大口落子”。演唱落子根据条件和需要也可用板胡、锣鼓钹与锁呐伴奏。 从围场开始流传与现在仍保留下的落子曲目有《双锁山》、《兰桥记》、《红月娥做梦》、《朱买 臣休妻》、《马寡妇开店》、《闯关东》、《放风筝》、《小放牛》、《茉莉花》等,与唐山地区及流传到 东三省的曲目明显如出一辙。莲花落在发展进化过程中,首先析出“蹦蹦戏”并于20世纪20年代 演绎为“评剧”。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莲花落与“蹦蹦戏”便由辽西(原热东)到沈阳乃至 流传到长春、哈尔滨,又在“评剧”基础上改革发展为“吉剧”、“拉场剧”、“龙江剧”,而具原生 态特征的莲花落至解放后1948年的沈阳北市场仍有“落子园”、“落子馆”的演出场所,而听众主 要是社会下层的城市贫民,后则改称“二人转”。在原热河省围场1947年解放后,虽然在室内剧场 及室外戏台上也演唱评剧,但明显有别与评剧与东北二人转的竹板落子仍在乡间广泛流行。 二、竹板落子的流传及艺术特点 围场开始大量集聚人口,至新中国建立不过80余年,迄今不过140余年。文化比较落后,以 农牧业为主的经济发展缓慢,娱乐活动形式与内容均很匮乏,半年多的严冬全部为农闲,因此为竹 板落子的流传发展提供了群众基础。特别是广大农牧民,对落子不但喜闻乐见,有些青年男女倾心 向老艺人学唱落子。至建国前后在围场乡间知名的落子艺人有近百位,几乎无一健在,如:原克 勒沟区康家窝铺村的冯五、卢四,下地村的王甲、王树,原清泉乡水泉村的葛清、葛明,原银窝 沟乡白布嘎村的田山、郑印,银里村的王起,来汰沟村的李祥,北山根村的李景贵,原朝阳湾区四 道川大杖子村赵永刚,小拨村的张林,务本堂村的毕成全,骡子沟的贾志林,牌楼乡牌楼北沟的毕 怀玉,六十棵村的麻老五,燕格柏乡燕中的王瞎子等。这些民间艺人的流动性较大,经常为“赶 会”、“赶场”、“帮会”而辛苦地频于奔波,但却乐观而自嘲地说:“唱落子的不用本,全凭舌头来 打滚。” 据围场的老艺人讲,“莲花落有十三道大辙二十四套板眼,从说口到唱功那是诗、词、歌、赋 全包括,还有小辙口。”演唱时根据嗓子条件,对同一

文档评论(0)

wuhuaiyu00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