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草原文化和中原文化之关系.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论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之关系 口邓大龙 中原农耕文化的内涵,早已熟稔于人们的心脑.而“草原文 化”却还是一个具有争议的概念。奎曾的论述或许可作为一家 之言:“当我们阐述草原文化时.指的是包括蒙古族在内的历代 北方游牧民族所创造的带有骑马民族特点和草原生活特色的多 民族文化。“其内容是以草原和草原主人的眼光和视角,去观 察、感知和认识一切自然的和社会的事物和现象,并通过特定的 文化艺术形式表达出来”。∞ 作为草原文化的一部分,作为北方古代游牧民族观照生活、 抒发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草原文学应该说在北方游牧民族的 祖先具有一定语言思维能力时就诞生了。与汉族的文学一样, 草原文学也起源于诗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 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这首保存最早的《匈奴歌》。真实地表 · · 1 57 ◆◆◆论草原文化 现了游牧民族的民风民俗和思想感情,堪称古代草原文学的杰 作。据《汉书》记载: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春,大将霍 去病将万骑西讨匈奴,过焉支山千余里,其夏又攻占祁连山。二 山皆水草丰美,“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这里反映出匈 奴以畜牧为业,失去了它们。不仅使匈奴的牧业生产大受影响, 而且使匈奴丢掉了强盛的声威连族中的女子也显得容貌顿减无 颜色了:“失我焉支山,令我妇女无颜色”,“焉支”与“阏氏”谐音, 失去了焉支,也就等于失去了阏氏(单于的正妻)。妇女不能为 人正妻,这当然更是羞愧难当“无颜色”了。所以,历史学家林斡 称这首民歌“内容具有十分浓厚的游牧民族的色彩及与现实生 活密切结合的特色”。这首民间流传的歌谣.经过两千多年的历 史流变,我们不排斥它有经过文人加工的可能,但从全诗整体的 思想倾向和感情色彩看,无疑是匈奴人的作品。全诗连用两句 “失我……使我”,具有明显的主体性和强烈的主人公意识,对长 期游牧于北中国大地的匈奴民族来说,战争失败以致丢失大片 的土地牧场.理所当然地感到悲伤而又愧恨。“六畜不蕃息”与 “妇女无颜色”,既充分表现出事态的严重与损失的惨重,同时也 体现出匈奴民族人民对中原汉族统治者占领其土地的强烈仇恨 和不满情绪。 从《匈奴歌》可以看出.在中国历史上的某一时期,当民族间 的矛盾激化,两个民族处于对立和冲突的状态时,文学作品作为 映照现实的一种手段,就会呈现出激烈的对抗情调,来反映这种 民族间的存在状态。草原民族对汉族是如此,汉族对草原民族 也莫不如是。汉族士人这个中国古代的文学创作主体。其民族 出身和传统的文化观念,决定了当民族矛盾出现时他们在民族 · 158· 试论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之关系.一●● 认同和国家认同上的独立性,体现出强烈的民族主义倾向。于 是。当民族间的战争爆发时,一些反映边塞征战将士缅怀故国、 情系乡土的忧愤深广的作品便脱颖而出.并且被陈列在文学史 的突出位置上。如鲍照的《代出自蓟北门行》,是一首雄浑悲壮 的边塞诗,诗人选取两个典型细节“马毛缩如猬,角弓不可张”, 传出北部边塞奇寒的景况.反映了边塞征战的艰苦卓绝。王昌 龄《从军行》(其五):“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描写 了军队在沙漠中大规模出征的情景:狂风卷动着飞舞的黄沙,天 日为之昏暗。风沙之中半卷的红旗引导着一支士气饱满的队伍 缓缓行进,预示着将要爆发一次激烈的战斗。范仲淹在《渔家 傲》中咏叹在北宋积贫积弱之势下久戍边塞将士的内心抑郁: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此二句突出表现 戍边将士内心的复杂情感。一方面,边塞寒苦,久戍怀乡;另一 方面。卫国逐敌.重任在肩。思乡之苦与报国之情交织在一起。 将军因之而发白,征夫为之而泪下。这一画面形象生动而富于 概括力,给人以苍凉悲壮、慷慨生哀之感。清代吴嘉纪《赠歌者》 诗:“战马悲笳秋飒然,边关调起绿樽前。从此一曲中原奏,老泪 沾衣二十年。”从诗题来看。这是歌者唱了“边关调”后,诗人于席 问感怀世事而作。诗人悲慨万端地说,自从这首反映边塞征战 的曲调在中原响起,二十年来神州荡覆,宗社丘墟.兵燹遍地,生 灵涂炭,那泪水沾衣的情景就再也没有断过。后人便常借用此 诗来表达身处乱世的遭遇和心情。 另一

文档评论(0)

wuhuaiyu00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