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特殊年代的心灵展示与情感呈现--论陶然的《和你同行》.pdfVIP

特殊年代的心灵展示与情感呈现--论陶然的《和你同行》.pdf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特殊年代的心灵展示和情感呈现 ——论陶然的《与你同行》 刘俊 中国当代新时期文学的出现,肇始于揭示“文革”创痛的伤痕文学。1977 年11月,当人民文学》第十一期发表了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的时 候,当时谁也没有想到,这篇小说竟然开启了后来在文学史上赫赫有名的“伤 痕文学”(源自1978年8月11日‘文汇报》刊登的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 的先河,而“伤痕文学”的出现,也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确立了“文革”书写 的起点。从那时到现在,有关。文革”的文学叙事,不绝如缕,蔚为大观,举 其要者,就有巴金的随想录》、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礼平的晚霞 消逝的时候》、莫应丰的‘将军吟》、张贤亮的‘绿化树》和‘男人的一半是女 人》、戴厚英的《人啊,人!》、史铁生的插队的故事》、周克芹的‘许茂和他 的女儿们》、张弦的‘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古华的‘芙蓉镇》、老鬼的血色 黄昏》、粱晓声的《今夜有暴风雪》、王安忆的《启蒙时代》等。从某种意义上 讲,以批判和反思为前提展开对“文革”历史的涉及、表现和书写,构成了中 国当代新时期文学的一个常见“母题”和基本类型。 中国对“文革”深具反思和批判意味的文学书写,碍于政治形势,必然是 在粉碎“四人帮”之后才有可能。比较而言,海外的“伤痕文学”和“文革” 书写,由于写作环境相对自由,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就已出现。1974年11 月,陈若曦的短篇小说‘尹县长》在香港的‘明报月刊》发表,这也许是海内 外第一篇“伤痕文学”作品。由于当时中国“文革”还没有结束,因此这篇 小说一发表,就在海外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陈若曦在海外写“文革”,和他自己在内地生活过七年并正逢“文革”有 关。与陈若曦比起来,陶然在内地生活的时间几乎是陈若曦的两倍(13年), 不过巧合的是,他们都是在1973年离开内地来到香港,当陈若曦在香港创作 内地题材的“文革”小说的时候(《尹县长》耿尔在北京》等),陶然却在香 港创作香港题材的“阶级对立”小说(《冬夜》‘高处不胜寒》等)。有很长一 453 段时间,在陶然的文学创作中,看不到他曾亲历的“文革”经历的搿留影”, 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陶然在他的文学世界里最为关注的,是对香港资本 主义社会进行揭露、反思和批判。 不过,虽然“文革”在陶然笔下长期没有出现,却并不意味着他曾经置身 其中的“文革”已经被他遗忘。恰恰相反,内地“文革”时,正值陶然在北京 师范大学就读,那场人问浩劫给他留下的记忆,是刻骨铭心永难忘怀的。他在 自己创作的早期,没有立刻在笔下予以表现,或许是在他看来,那样一个给中 国社会、中国历史和中国人带来深刻影响的政治运动,需要经过时间的沉淀, 和对它的回望与反思,才能较具力度和深度。 . 陶然的这样一个“沉淀”经历了近20年的时光,1994年7月,他的长篇 小说《与你同行》在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在这部小说中,陶然开始把“文革” 较为全面地引入自己的文学世界,小说以“文革”为背景,书写那个特殊年代, 借以展示一群身陷政治漩涡的年轻人复杂的心灵世界和愁惨的情感波澜。 陶然能创作出《与你同行》这样的小说,与他的人生经历密切相关。陶然 出生在印尼的赤道山城万隆,16岁时离开印尼回到“祖国”,读了4年中学后 于1964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69年大学毕业后因为。文革”正酣, 没能正常离校,一直在学校“等待分配”。1973年离开内地搿移民”香港,在 香港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这样的人生背景和人生经历,使他在内地时不但亲 身经历了“文革”,而且是以特殊身份介入“文革”的:作为一个“归国华侨”, 他在内地时是“外人”,这种“外人”身份一方面使他能相对超脱于当时剧烈 的政治运动;另一方面,他也总是是一个不被信任的“异己者”——在“阶级 斗争”要“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的年代,一个来历颇有些暧昧不明并且 总是有着割舍不掉的“海外关系”的。华侨”,使他不可能成为“革命队伍” 中的一员,最好的结果,也只能是做一个与运动保持一定距离的“逍遥派”。 这样的~种“文革”境遇,使陶然对。文革”的介入既“深”又“浅”: 说“深”,是因为陶然毕竟亲历了这场运动;说“浅”,是因为他始终没有进入 运动的“核心”,带有相当大的游离性。因此,当他身在香港,在笔下书写搿文 革”那个特殊

文档评论(0)

wuhuaiyu00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