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丝文化》论文 - 级蚕学 王学杨.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蚕丝文化》论文 - 级蚕学 王学杨.doc

浅谈我国蚕丝业的现状 ——蚕丝业历史及入世后发展对策 ——《蚕丝文化》课程论文(周三1.2节;周五7.8节;九教532) ——王学杨,生命科学学院,蚕学,07级 中国是世界蚕丝业发源地,养蚕取丝已有5000年以上的悠久历史。人们在长期生产实践中不断创造、积累了丰富的蚕丝科学知识;蚕丝业本身的产业特点使之不断吸收新理论、新技术,从而形成基础相应用学科齐全,理论和实践体系完整的专门科学,对发展世界蚕丝业和发展生命科学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成为人类文化知识宝库之一。 出土文物证实我国南北方养蚕业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或更早。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和出出绢片说明,当时苏蚕已经成为重要的社会活动和生产事业。春秋战国时期,《诗经》中动人的描述了蚕、桑、丝、绸,美丽的青铜器龙镶刻着繁忙的采桑养蚕与丝绸生产现象。“帝躬耕,后亲蚕”成为历代王室的大礼。苟子诗斌蚕宝宝“功被天下,为万世文”,管子奖励蚕病防治能手免服兵役,连孟子也积极劝课蚕桑。那时已有高大的乔木桑和中低干成片桑园等不同的栽培、剪伐和收获型式,发明了复杂精巧的织机,动用不同蚕品种和合理的印染技术,织造出似彩霞、似鲜花的美丽丝绸。 到了秦汉时期,蚕丝生产已遍布中华大地—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以及海南岛、新疆。《齐民要术》记载了人工控制化性、实行1年养8次蚕以及许多蚕的类型或品种。出土的马王堆丝绸衣物等表明,那时的蚕品种和制丝、织造、染整工艺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隋唐时代,蚕丝生产益趋发展。“忆昔开元全盛日,男耕女桑不相失”,便是蚕丝业在当时社会经济中的地位的写照。蚕丝生产进一步扩大到辽宁、西藏、安南。桑树嫁接技术也有很大进步。随着经济重心南移,江南养蚕和丝绸生产进一步发达起来。 中国养蚕和丝绸外传——丝绸之路开辟了同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友好往来。蚕种和养蚕技术约在公元2世纪传入朝鲜、日本,4世纪传入中亚、伊朗,6世纪传入欧洲。 纵观蚕业发展史就会发现,当今世界蚕丝业发生了四大变化: 世界蚕丝业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并进一步向以中国为中心的亚洲集中。下面将几个有代表性国家的发展情况进行比较(见表1)。 表 1、鲜茧产量比较 从表中可以看出中国产茧量于1970年首次超过了日本,成为世界最大的蚕茧生产国;印度于1980年产茧量超过了日本。 世界蚕业科技中心从日本向中国转移。日本占据世界蚕丝业科技制高点约30年,随着蚕丝业在日本的衰退而逐渐削弱。现在,日本仅在家蚕品种选育技术、机械化养蚕、人工饲料、丝绸印染技术、利用蚕桑向生物化工方向发展等方面还有相当的优势。中国不仅居蚕丝业实用技术制高点,而且在分子生物学、遗传工程、生理生化等方面都有重大突破。 三、传统的蚕丝业已向现代蚕丝业发展。栽桑养蚕不仅是缫丝织绸的传统形式,而且不断向附加值很高的生物药品、生物化工原料、保健食品、超级蚕丝、工艺品、特种昆虫等方向开发。 中国蚕丝业从发达省区逐步向西南部转移,这完全是市场经济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见表2)。 表 2、部分主要省区的蚕茧产量比较分析 注:(1)2000年的数据是来自国家下达的蚕茧生产指导性计划。 (2)为了便于比较,重庆市的产量与四川省合并统计。 产生这一必然结果的主要的因素是: (1)、气候资源好。云南除少数高温多湿地区和冷凉地区外,大多数地区气候温和偏干燥,日照充足,十分有利于饲养多丝量(高产)品种和生产优质原料茧,很多蚕丝界人士公认云南的气候对发展蚕丝业是得天独厚的。 (2)、土地资源丰富。云南大部分土地面积属山区和半山区:桑树属好氧性和喜阳性植物,耐旱不耐涝,可以不跟粮食作物和其它经济作物争地,集中在半山区和部分山区的缓坡地带栽桑,是极好的扶贫项目。 (3)、劳力资源丰富。边远农村和山区农民,生产力较落后,能开发的项目很少,青壮年劳力剩余,只好进城打工,家里留下的半劳力多。栽桑养蚕,很适宜贫困地区的半劳力,也能吸引回一部分外流青壮劳力。 (4)、政策环境好。发展蚕丝业有利于环保,符合云南省关于退耕还林、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生态大省、绿色大省、生物资源大省、旅游大省等发展方向。 (5)、有较好的蚕丝业发展基础,具备产业体系。有科研、教学、原种场、普通种场、2.53万时桑园基地、丝绸厂等,还有近2 000名蚕丝业科技人员,完全可以发展数万公顷桑园。 (6)、具有种源优势。全国仅我省有与日本进行引种、保存、开发的合作项目。蚕桑研究所在拥有几对多丝量品种的基础上,又成功地引进和保存了日本优质原料茧新品种。有了优质原料茧,就为生产高品位生丝奠定了基础;有了优质高产品种,就可以提高蚕丝产业的效益。 (7)、具有出口的区位优势。我省生产的原料茧

文档评论(0)

zhaoxq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