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哲史试题-论述.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哲史试题-论述.doc

试题答案 ? 中国哲学史试题答案要点 三、论述题 1、略述“天人合一”思想源流 春秋时期,“人”的地位有所提高,“天”的地位有所下降。《左传》季梁曰:“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神。”史嚣曰:“吾闻之,国将兴,听于民;国将亡,听于神。神,聪明正而壹者也,依人而行。”孔子宣扬“为仁由己”,“人能弘道”,“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己”,充分肯定可以通过主观努力来改变现实。但他同时又主张“知命”,主张不完全否定天命,承认天命的存在而又不完全宿命。战国时期,孟子从人性的角度来论述天人关系,归本于天而又立足于人,把天道、人道统一起来,对天人关系做出了天人合一的回答。 荀子在《天论》中强调天与人、自然与人事是两个不同领域。一方面,他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自然界的变化有它自己的规律,不以人间的治乱、人们的好恶为转移。“天”就是行星、日月、四时、阴阳、风雨、寒暑、万物等自然变化的现象。自然界的变化没有意志,也不受人的意志支配,天不因有人怕冷就取消了冬季,也不因为人怕跑路就缩小了面积。这种把“天”视为客观的物质自然界,并从自然界的变化来论证其客观规律的“天人相分论”,第一次从理论上把人与神,自然与社会区分开来,说明他把唯物主义发展到新的理论高度。另一方面,他认为“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常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上明而政平,则是虽并世起,无伤也;上暗而政险,则是虽无一至者,无益也。”人间治乱完全取决于人,“不可以怨天”。在明天人之分的基础上,人应该努力发挥自己的主观努力,“制天命而用之”。对于天,人既不应盲目崇拜,消极服从,也不应越俎代庖,与天争职,而应该积极做好自己分内的人事,参与天地宇宙的变化。“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荀子的这些思想,是这一时期对天人关系认识的高峰。 此外,春秋战国时期道家也曾直接探讨天道,并且从天道引出人道的概念。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又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这正是其清静无为的社会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庄子发挥了道的思想,认为万物都是气的聚散变化所致,“腐臭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腐臭……通天下一气耳。”从万物一体的思想出发,他把人完全看作是自然的一部分,追求一种超越世俗人生、与自然融为一体的“逍遥游”的境界。 2、论述中国历史上的形神观。 形神观的渊源来自于古代灵与肉,形与神分离的二元认识。并逐渐由形神二元分离,向形神相即、形神合一的方向发展。 1) 灵魂观念的萌芽:形神观念的产生,可以追溯到上古农耕火种时代,由于人们对自然及生命活动中许多不可知现象缺乏认识而倍感神秘,不懂得自己身体的生理结构和机能,不理解肉体和灵魂的关系,错误地把梦中的幻觉看作灵魂可以脱离肉体而存在的精神实体,于是产生了灵魂不灭的观念。这可以说是形神思想萌发的基础。商周时期,除了崇敬“上帝”和“天”这样的至上神外,认为鬼神能祸福于人,盛行着以星象变化预测人事吉凶的占星术,以龟壳蓍草卜吉凶的卜筮等。传说中的三皇五帝至夏、商、周的始祖皆是生有奇遇的说法也相当流行,而沟通神人之间的媒介的神职人员——巫祝,更是将形神分离,神灵独立的观念进行了充分发挥。由此推知,形神在其初始发韧之时,当为形神二元独立,所源出于灵肉观之神,则是一种能漫游天地,出入躯体无形却又操纵万物及生命的极其重要的存在。 2) 肉体与精神的来源:生命由何而来?怎样形成?一直是哲学家着力探讨的课题。上古之人对于心神及形体的认识自然而然地认为其是二元之物,也因此产生早期哲学上对肉体与精神认识。汉代《淮南子、精神训》、《管子?内业》。形神来自生命,而生命源于天地。同时古人还认为,肉体与精神二者可以独立存在而各有表现。 3) 形神合一观的提出:从初始对灵魂的朦胧感知及肉体精神来源于天地的认识,逐渐确立了形为神府、形安神藏的形神一元观。墨家认为,人的生命现象是形与知相结合而产生的。(《墨子?经上》)知同智,智慧、知识之意,是一种精神现象,即言形体与知识相结合而有生命,否定人死为鬼神的说法。荀子在肯定了有形体然后才能有精神的前提下,提出了著名的“形具而神生”观点,提倡形神合一思想。认为神是形的变化功能,人的好恶、喜怒、哀乐等精神活动(包括情感),乃是人的生理功能,而人的生理结构,包括耳目等器官和心的思维器官都是自然的,是人的精神现象所附丽的物质基础,强调了精神对形体的依赖关系。 4) 形神相合说的发展:形神相合即形神相即、形神合一,是形与神之间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其核心的内涵即为精神不能脱离形体,而形体受制于精神,并且通过气化而能相互化生,由此亦产生了气聚则生,气散神亡的思想。对于形神理论发展最具贡献的当推范缜的《神灭论》。他主张“形神相即”,反对“形神相异”,提出“

文档评论(0)

gsgtsh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