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先秦文化选讲 :第三讲-神与人的关系.ppt
孟子主张“行仁政”,“定于一”。 墨家主张通过“尚同”、“兼爱”实现统一。 管子主张以霸道治国实现统一。 荀子坚持王霸并用,“上可以王,下可以霸”。 诸子著作中对中央集权思想的论述 法家——民本思想的反面 法家以君利为中心,提倡崇君压民,提倡君主极端独裁专制。 法家主张“拂于民心”,认为儒家主张的“哀怜百姓,轻刑罚者,民之所喜而国之所危也”,把严刑重法甚至轻罪重罚当作“爱民”的表现,因而其政策的出发点总是把镇压人民放在第一位。 法家胜出的原因: 1、调动臣民的政策有利于加速对旧秩序的破坏和促进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2、鼓吹君主极端独裁专制符合新兴统治阶级的阶级利益,也符合当时天下趋于统一的大势。 相比之下,民本思想尤其是儒家的民本思想有脱离实际的理想化倾向。 民本思想对社会长治久安有利,但其社会效果往往不能立竿见影。 “天下有土,分地建国,制都立邑,设庙祧坛单而祭之,乃为亲疏多少之数。” ——《礼记·祭法》 周祭 zhōu jì 古代祭典之一。谓遍祭祖先。《周礼·春官·大祝》:“辨九祭……四曰周祭。” 郑玄 注引 杜子春 云:“周祭,四面为坐也……周,犹徧也。徧祭者,《曲礼》曰‘肴之序,徧祭之’是也。” 贾公彦 疏:“周祭,四面为坐也。谓若祭百神,四面各自为坐。”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二编第二章第四节:“从 祖甲 开始,有些 商王 经常举行一种系统地祭祀全体祖先的周祭。” 周祭制度 殷人用(彤)、羽(翌)、(协)、祭、五种祀典,对上古以来的祖先轮番地、周而复始地进行祭祀的制度。这种祭祀,一个王世接着一个王世持续不断地举行,并在甲骨卜辞中记录下来。文丁、帝乙、帝辛时期的黄组卜辞中记录用五祀典对祖先轮番祭祀一周,需要三十六旬或三十七旬。即两个祭祀周期与两个太阳年的时间相当。 由于商王死后都用天干作庙号,而祭祀也以天干的顺序,按照六十甲子的日辰致祭,所以祭某王就在该王庙号所属天干的日子里。即祭太甲就在甲日,祭武丁就在丁日,依此类推。所以,商代的周祭制度是很有规律的。 * 人祭 古代祭祀礼俗。即杀人作祭品来祭祀神灵。起源于原始社会的部落战争,其时处于野蛮阶段,生产力低下,凡俘虏,通常妇女娶为妻,儿童或收养或杀害,男子则杀祭于祖先灵前,以告胜利。河南陕县邯郸涧沟曾发现龙山文化杀祭坑,其中有五至十岁儿童骸骨。商代始,杀祭有大量殷墟甲骨文记载,其人数多者每次达三百至五百人,其次百人,以主三十、十或一二人不等。其方式有伐(以戈砍头),刿(割杀),施(剖腹掏肠,或称刳、剔),磔(张裂风干被刳剔的人牲),火(即灸,炮烙人牲),鼐(即烹煮人牲),焚(焚烧人性),舀(活埋),俎(即菹,做成肉酱),彝(杀而陈尸),等等。古籍中并记载,商末代君主帝辛(纣王)曾“醢九侯”、“脯鄂侯”、剖比干心、“焚灸忠良”、“为炮烙以伤民牲。”春秋以后,人的价值提高,儒家“仁义”之说兴起,人祭现象大量减少,但用敌方首领杀祭于社,仍然存在。此后,聚众起事,发兵出师也有用人头盟祭者;云南少数民族自古有人祭的野蛮习俗,考古发现的滇王铜鼓,其上即刻有杀人祭铜柱的场院面,其俗一直保持到近代。 * 商殷时代的文字制度(夏鼐《考古学论文集·中国文明的起源》p.666-667) 一个文明的重要的标志之一,便是有了文字制度。商文明的遗物中,在陶器、玉石、甲骨的上面,都曾发现过文字。尤其是刻字甲骨出土最多,已发现的当达十六万片以上。1971年我们在小屯西地发现一堆完整的卜骨,其中有字的十六片,无字的五片;1973年在小屯南地又发现有字的大小碎片达四千八百余片。商代的文字制度,是用汉代所谓“六书”的方法,以记录语言。许慎《说文解字·叙》中说六书是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这实际上是指象形、象意(包括象事)和象声,而以象形为基本。象形的字,如画一圆圈以代表太阳,画一个半圆以代表月亮,比较容易明白。象意的字,或用两个或更多的象形字合为一字使人领会意思,像许慎所说的止戈为武,人言为信(会意),或用几个不成字的点划以表示意思,如许慎所举的上、下二字(指事)。象声的字是用同音的象形字以代表无法象形或象意的抽象概念或“虚字”(假借),或于同音的象形字之外,又加一表示含义的象形字(后世称为“部首”),合成一字(形声)。这样使用不同的部首,便可使同音而异义的字区别开来,不致混淆。至于“转注”到底指什么,二千年来各种说法纷纭,我们暂时可以不必去管它。我是学过埃及象形文字(hiera—8raph)的。古代埃及人的文字制度也不外于象形、象意、象声而已。它也是以象形为基本,以形声字为最多。古埃及语是多音节语言,所以每字长短不一,不像单音节的汉语,所用以记音的文字是方块字。这和拼音文字完全依靠象声这一方法,很是不同。汉字到今天虽然字体有了变化,字形已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