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抗血小板药物临床应用现状及展望.doc
抗血小板药物临床应用现状及展望
200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的全球死因排序中,缺血性心脏病和缺血性脑卒中居前两位,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而血栓性疾病已成为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抗血小板治疗是预防血栓性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合理应用抗血小板药物的成为研究热点,本文试从其临床应用现状及展望等方面加以阐述。 ?
1? 血小板激活与血栓形成
??? 作为外周血的三种有形成分之一,血小板的基本生理功能包括黏附、变形、聚集、释放和分泌颗粒内容物(如ADP,5-HT)等。静息状态的血小板转变为生理功能的状态即为血小板的激活。血小板激活后能提供磷脂表面,加速血液凝固,最终纤维蛋白包绕血小板聚集体形成血栓。
1. 1 血小板黏附?
??? 血管内膜内皮细胞损伤暴露了内皮下的胶原纤维,血小板膜表面的糖蛋白受体(GPb-Ⅸ-Ⅴ)通过与已黏附在胶原纤维表面上的vWF结合从而黏附在受损内皮表面。此外,血小板也可直接通过胶原受体与胶原纤维结合。
1.2 血小板激活、释放?
??? 在来自红细胞的ADP和已形成的起始凝血酶诱导下,黏附后的血小板被激活,释放α颗粒和δ颗粒(致密颗粒),其中α颗粒又可释放纤维蛋白原、纤维连接蛋白、凝血因子V(FV)、vWF、血小板β2球蛋白(β2TG)、血小板衍生生长因(PDGF)、血小板第4 因子(PF4)和转化生长因子等活性物质,δ颗粒可释放ADP、ATP、血栓烷A2 (TX A2)、Ca2+、组胺、5-HT及肾上腺素等活性物质。
1.3 血小板聚集?
??? 在ADP、肾上腺素、凝血酶、胶原纤维等诱导下,血小板膜糖蛋白GPb/Ⅲa受体形成,血小板之间通过GPb/Ⅲa受体与纤维蛋白原相互连接,形成可逆性的血小板聚集体。
1.4 血栓形成?
??? 血小板的膜磷脂(PF3)提供凝血反应表面,加速凝血酶原酶和凝血酶(Fa)的形成,后者可进一步使血小板聚集,变为不可逆性血小板聚集体,在整个血小板聚集体中,凝血酶将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从而使血小板紧紧交织在一起,逐渐形成血栓。?
2? 临床常见抗血小板药物及应用现状
??? 抗血小板药物是指能抑制血小板的黏附、聚集和释放功能,阻止血栓的形成,用于防治心脑缺血性疾病、外周血栓栓塞性疾病的药物。各种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血小板无力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以及尿毒症、严重肝、肾功能损害、溃疡病及存在活动性出血等为其主要的禁忌证。常根据其作用机制将其分为:抑制血小板花生四烯酸代谢的药物,包括环氧酶抑制剂, 磷酸二脂酶抑制剂,TXA2合成酶抑制剂,TP(TX A2/ PGH2)受体拮抗剂等;阻碍ADP介导血小板活化的药物;血小板膜GPb/Ⅲa受体拮抗剂;其他种类。
2.1 ?环氧化酶抑制剂
??? 2.1.1 阿司匹林(A.S.A)
??? 阿司匹林是目前唯一有大量循证医学证据,可应用于一级和二级预防领域的抗血小板药物,是抗血小板治疗的基石,对于稳定型和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肌梗死、缺血性脑卒中均有较好的效果。阿司匹林是COX-I 的相对选择性抑制剂,COX-I 能将花生四烯酸转化为前列腺素H2,血小板和血管内皮素又将之转化为前列腺素和血栓素A2,前者是血小板抑制剂和血管扩张剂,而后者能促进血小板凝集并收缩血管。阿司匹林抑制TXA2合成,对血小板产生不可逆抑制,作用可持续10天。
??? 阿司匹林服用后30~40分钟即可出现血浆峰值,服药1 小时出现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肠溶片血浆峰值于服药后3~4小时出现,若为达到速效用肠溶片时,应嚼碎服用,其量效没有依赖关系,30 mg 的阿司匹林即可抑制血小板聚集,2~3 倍剂量可以充分抑制血小板聚集,作为预防用药目前主张剂量以75~150 mg/d为宜,更高的剂量也不能出现更强的抑制作用。对于非介入治疗的ACS患者,具体用法为首剂300mg,连续服用3~5天后,改为75~150mg/d 维持;接受PCI的ACS 患者推荐服用300mg/d,连续服用1个月,1个月后可继服300mg/d,亦可酌情减至75~150mg/d维持治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术前建议不必停用阿司匹林,且术后24小时开始75~150mg/d口服长期维持。阿司匹林可引起胃出血,肠溶片是否可减少胃出血的发生,尚无充分的依据。主要不良反应与其胃肠毒性与剂量有关,因此,为减低出血危险应使用低而有效的剂量。
??? 阿司匹林作为临床预防血栓性疾病的一线用药,在长期的随访中发现,应用阿司匹林治疗的动脉血栓患者仍有10%~20%反复发生血管事件,相当一部分患者(最高达到45%)服用阿司匹林不能充分抑制血小板功能,出现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stance,AR),可能与药物剂量不足、环氧合酶(COX)-1多态性、COX-2抑制不足和G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