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差数列的的前n项和公式》教学设计.doc

《等差数列的的前n项和公式》教学设计.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等差数列的的前n项和公式》教学设计的定稿.doc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教学设计 绥芬河市职教中心 焦喜武 一、教学内容分析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是高等教育出版社数学基础模块下册第六章的重要内容之一,本节课主要研究如何应用倒序相加法推导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以及该求和公式的应用.等差数列在现实生活中比较常见,因此等差数列求和就成为我们在实际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类问题.同时,求数列前n项和也是数列研究的基本问题,通过对公式推导,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问题方法。它反映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维形式,这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任教的班级是一年级计算机专业。 1、知识基础: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理解等差数列的基本性质,小学时对高斯算法有所了解,这三者形成了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为新课学习提供了基础; 2、认知水平与能力:学生初步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思维不够深刻、片面、不严谨,对问题解决的一般性思维过程认识模糊. 3、班级学生特点:多数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数学学习,动手操作能力较强。但缺乏自信,同时渴望表现,渴望肯定。 三、设计思想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因此,应该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经历知识的生成与发展,让学生利用自己的原有认知结构中相关的知识与经验,自主地在教师的引导下促进对新知识的建构.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从《张丘建算经》中等差数列的求和问题及泰姬陵陵寝三角形图案中的圆宝石谈起,结合小学高斯的算法,探究这种方法如何推广到一般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求法.以问题驱动任务完成为主线,通过设计一些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问题,层层铺垫,步步深入,组织和启发学生通过观察、类比、联想、猜测、实践操作获得公式的推导思路,并且充分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通过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等形式,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会思考、学会学习.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并能用公式解决简单的问题; 2、能力目标: 通过公式的探索、发现,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观察猜想、类比分析、归纳总 结和逻辑推理的能力,渗透方程(组)思想. 3、情感目标: 通过生动有趣的数学史故事,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探究的热情,渗透数学文化,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探索并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学会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难点: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推导思路的获得; 关键点:首尾配对法引出倒序相加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唤起学生知识经验的感悟和体验 上节课同学们已经学习了等差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和性质。其实,早在我国北朝时,张丘建在《张丘建算经》中就给出了等差数列的一些问题,例如:今有女子不善织布,每天所织的布以同数递减,初日织五尺,末一日织一尺,共织三十日,问共织几何?这个涉及等差数列求和问题,本节课学习《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 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泰姬陵坐落于印度古都阿格,传说陵寝中有一个三角形图案,以相同大小的圆宝石镶饰而成,共有100层,你知道这个图案一共花了多少宝石吗? 这个问题化为数学问题就是求1+2+3+……+100=? 200多年前,被誉为“数学王子”的德国数学家高斯在10岁时,当老师提出这个问题后,很快就说出了答案,这是小学时就知道的一个故事,高斯的算法非常高明,请你想想他是怎样算的? [学情预设] 方案一:1+2+3+4……+100=5050(逐个求和)。点评:方法可行,但是对于项数较多或数字较大的数列求和则不方便。 方案二:(1+100)+(2+99)+(3+98)……+(50+51)=10150=5050 点评:方法巧妙。高斯就是这种方法。 方案三:利用计算机“Excel”中的“∑”求得结果。点评:此法具有时代性,符合专业特点。 【设计意图】情境学习理论认为:数学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知识背景,即“情境”相联系.通过富于人文气息的历史素材和有趣的数学史故事,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探究的热情,并且可引导学生共同探讨高斯算法更一般的应用,为新课的讲解作铺垫.同时,方案三的提出使得教学具有针对性、时代性,体现职业教育课改理念。 (二)由易到难,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中学习 问题1:第1层到第51层一共有多少颗宝石? 该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在合作中学习,并把小组发现的方法一一呈现. [学情预设]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求法 方法1:原式=(1+2+…+25+27…+51)+26 方法2:原式=(1+

文档评论(0)

gsgtsh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