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土地走向马背.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黄土地走向马背 红柯 1985年大学毕业时,我在毕业留言册的第一页贴上自己的毕业照,写下一行小字:苦 涩而快乐的四年。那是我的青春疯狂期,疯狂地读书,常常读通宵,一个人在教室里开长明 灯,一夜一部长篇,黎明时回宿舍眯一会儿,跟贼似的轻手轻脚,但钥匙开门声还是惊醒有 失眠症的舍友:几乎没有午睡;星期天,带几本书,几个馒头夹咸菜,跑到长寿山幽静的山 沟里,躺在草坡上,随夜幕而归。疯狂的买书,20世纪80年代好书多啊,一个清贫的农村 大学生不可能从家里获得多大资助,每月的生活费压缩到零界点,挤出的菜票卖给同学,假 期的生活费可以买一捆书,毕业时购书千册十五箱。这种清贫的青春期是我最快乐的回忆。 疯狂地写诗,我们有诗社,编印一本《长寿泉》的诗刊,一群诗疯子聚在一起,做梦也写诗, 有一节课写出十首小诗。处女作发在《宝鸡文学》一张报纸的诗歌专栏上,然后是《延河》、 《当代诗歌》、《青年诗人》等。全是婉约风格,是戴望舒、徐志摩那种雨中丁香般的哀愁, 也有些泥土味的小诗。那是我早期的文学训练,另一种感人的生活是体育,每天早晨长跑五 公里,从天山脚跑到山顶,晚上上床前五十个俯卧撑。最痛快的是冷水浴,到水房去一桶凉 水从头而下,身上起一团白雾,寒冬端一盆白雪在宿舍里擦身体,白雪球在皮肤上滋滋响, 舍友在被窝里发抖,我的皮肤却是一团火。现在长跑少了,冷水浴还保持着,几天不淋一次 冷水浴浑身不舒服。大三时基本上不看文学了,猛读人物传记读文史资料,最早与新疆有关 的回族军人马仲英让我心头一震,这位十七岁带兵打败冯玉祥所有名将的少年,后来跃马天 山,差点夺了盛世才的江山,在乌鲁木齐郊外硬是把七千多苏联哥萨克砍倒在戈壁滩上。1985 年购得马坚翻译的首版《古兰经》,中亚黄金草原开始吸引我。也是这一年,短篇小说《父 与子》发表在兰州《金城》,大学生活结束了。照片上的外表平静内心疯狂。那身挺不错的 西装是借同学的,我四年校园生活不修边幅,凉水冲过的头发刺猬般竖在头上。 上海一位朋友问我文学入门书是哪一本?我告诉她是《金蔷薇》。此书购于1980年,高 考补习班。我很感谢这本书,在我进入大学前它告诉我真正的写作是什么,我把它称为我的 防毒面具,它使我避免了中文专业枯燥的干扰。巴乌斯托夫斯基笔下的普里什文,放弃农艺 师的职业带着背囊和书到辽阔而僻静的北方去了。 1986年秋天,我放弃高校的编辑工作带着十五箱书西行八千里来到天山北麓的小城奎 屯市。这座夹在天山绿洲与隔壁的小城非常安静。出初到的那几年,我的大部分精力是教好 书,在我成为受学生欢迎的语文老师后,我重新拿起笔。远离故土,思乡心切,中篇《红原》、 《刺玫》是写陕西的,发在《当代作家》。更多的篇章写校园,都是批判现实的小说,差不 多有七八个中篇,发在《红岩》、《当代作家》、《绿洲》、《湖南文学》上,也有些荒诞色彩。 还有一类是先锋实验小说,发在上海《电视·电影·文学》上。 299 我所在的单位是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直属的技工学校,我主讲语文应用文写作,兼上烹调 美学、商业地理、旅游地理、商业心理学、市场营销学、公共关系学等等。对一个学文的人 来说这些杂乱的学科很有用。同事都是学工的,汽车车工钳工锅炉工宾馆服务,这些实用性 强的科目天长日久使我感受一种科学的准确与务实。 文学是一种生殖器,人与大地产生血缘关系才能获得一种力量。1988年儿子诞生了, 这是个新疆娃娃,意味着我在中亚腹地的大漠上有根了。黑茬茬的胡子长起来了,头发开始 曲卷,我常常被误认为哈萨克人,嗓音沙哑,新疆男子都是这种大漠喉音。照片上的我是剪 了胡子的,妻子一定要我收拾一下,收拾后的模样还是半胡半汉。妻子自己差不多让中亚的 阳光晒成棕色,只有儿子是白净娇嫩的,这里的牛奶好啊,一层厚厚的黄油一口气吹不透, 每天一公斤,沙暴和阳光对孩子构不成威胁。新疆就这样进入我的血液,在对故乡的怀恋之 后,在对社会辛辣的批评之后,我的心静下来。因为群山草原和大漠是宁静的。我开始漫游 在草原古老的典籍里。我的一半同事是哈萨克维吾尔和蒙古族人。每年下去招生,可以去伊 犁塔城阿尔泰。边远的山区牧场,从来没有走出大山的牧民,没有我们“文明人”所想像的 烦恼和自卑,那种睿智而沉静的眼神所显示的高贵粉碎了一切文明社会和大都市的“杞人忧 天”。中华文明中原文化仅仅是一部分,还有辽阔的为人所忽视的部分。让中原让大漠进入 我的文字,这种过程很艰难。

文档评论(0)

whl00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