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栎及蒙古栎林的研究概况.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蒙古栎及蒙古栎林的研究概况.pdf

蒙古栎及蒙古栎林的研究概况 于顺利 马克平 陈灵芝 张承军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100093) 摘 要 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 Fesch.ex Turcz.在中国北万是一种常见的树 种,而蒙古烁林在中国是一种分布较广的次生林,对它们的研究一直是我国生态 学上的热点之一。本文介绍了蒙古栎及蒙古栎林的研究进展简况及成果,包括蒙 古栎及蒙古栎林的地理分布,蒙古栎树种的系统分类与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 蒙古栎林的群落结构、组成、类型及其一些群落学特征,蒙古栎林演替,蒙古栎 林生态系统的水文效应,蒙古栎林的养分循环,蒙古栎林的生理生态学特性等方 面。预测了蒙古栎及蒙古栎林今后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蒙古栎林 研究进展 蒙古栎林在中国是一种分布较广的次生林,它对我国东北和华北地区的气候比较适应, 对人类活动具有较强的适应性,不管是对国民经济还是对生态环境都具有很高的价值,因此 开展对蒙古栎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中国关于栎树和栎林的研究,最早见于 1935 年发表 于植物学杂志上的“中国枯叶栎之研究”(刘慎谔,1935)一文,但 1949 年以前这方面研究 的文献很少。在50、60 年代,对蒙古栎的研究逐渐有较多的文献出现,主要是植被调查,包 括分布和种类组成等。80 年代以后,关于蒙古栎及蒙古栎林的研究文献大量出现,这些研究 包括了各个方面,得到了很多规律性的结论。但很多研究都较为零散和不足,还需继续深化。 主要研究工作及其研究结果总结如下。 1 蒙古栎及蒙古栎林地理分布的研究 关于蒙古栎及蒙古栎林的地理分布方面的研究有大量的文章和专著出版,虽然在这方面 还有一些争论,但此工作已算基本完成;包括《中国植被》以及《黑龙江森林》、《辽宁森林》、 《吉林森林》、《山东森林》等一大批专著对这些工作都有总结,如蒙古栎的分布在中国比较 广泛,北界可达黑龙江边,南界可以认为是江苏北部连云港附近的云台山,东界可到山东的 崂山和昆嵛山,西界可到陕西和甘肃的一些地区。蒙古栎的垂直分布海拔在 300~1300 米(吴 征镒,1980;王良风等,1986)。蒙古栎林主要分布于我国的东北和华北地区的黑龙江、吉林、 辽宁、内蒙古、河北、山东、北京、天津等各地蒙古栎林的分布面积及蓄积量也大体有个统 计数据。但河南、陕西、甘肃、宁夏等未见报道有蒙古栎林存在。 研究发现蒙古栎林在我国东北分布较广。追其原因,陈大珂等(1982)认为主要有三: 一是栎材寿命很长(几百年甚至千年以上),一旦形成群落,能较长期地占据生境;二是栎树 蒙古栎及蒙古栎林的研究概况 435 比较耐旱;三是次生林区的冈脊部位,尤其经反复破坏和火烧后,是诸立地类型中最为干旱 瘠薄的一类,在这样的立地条件下,惟有栎树最能适应,在短时间内其他树种不可能更替它; 栎树树皮厚,而且萌芽更新能力极强,为次生林诸主要树种中最耐火者,由于次生林地区的 烧、垦现象很频繁,这就成为栎林得以稳定存在的一个不可忽略的人为因素。 2 蒙古栎树种的系统分类与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的研究 关于蒙古栎的系统分类问题,存在一些争论,如有人对蒙古栎和辽东栎两个物种分种界 限的疑问,也影响到两个种的地理分布问题。蒙古栎树种的抗旱性、抗寒性、抗火性及强烈 的萌芽力、喜光等特性,很多文献都有提及,如《黑龙江森林》、《吉林森林》、《辽宁森林》 和《内蒙古森林》等。蒙古栎根系发达,能够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 对蒙古栎的这些特性研究,也陆续作了一些工作,如对抗旱性的研究(刘琪憬等,1989; 郑希伟等,1990;王淼和陶大立,1998),这些作者通过对蒙古栎的生物量、根系、蒸腾强度、 光合作用强度、叶绿素含量、水分亏缺、自由水和束缚水的含量、叶片保水率和叶片显微结 构等的研究,对蒙古栎抗旱性进行了测定和分析;陈大珂等(1982)对蒙古栎直径和树高的 关系以及蒙古栎叶面积指数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李克志(1958)对蒙古栎萌芽特性进行了研 究。 郑焕能等(1986)通过研究认为大兴安岭各主要树种的有性更新对火的适应能力,由大 到小的顺序为黑桦(Betula dahurica )、白桦(Betula platyphylla )和山杨(Populus dav

文档评论(0)

aiwend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