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克尔:谁杀死了茶花女?.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德克尔:谁杀死了茶花女?   是时代?   2013年4月,我在纽约林肯中心看了德克尔版《茶花女》。坦白说,第一念是冲着德克尔去的,因为欣赏他的作品,无意中把伟大的威尔第排在其次。其实。歌剧《茶花女》在音乐史上地位稳固,它自1853年诞生至今一直魅力不减,据最新2012/13年统计,上演率在世界范围内排名第一,可见大家对它的喜爱程度。但由于大多数诠释流于套路,人们已经习惯了那是一个与我无关的故事,她不属于我们时代。   是德克尔?   德克尔(Willy Decker),一位德国导演,今年63岁,早年在德国科隆大学和科隆音乐学院学习哲学、戏剧、音乐学、小提琴等,他居然向与著名男中音约瑟夫?梅特尼(Josef Metternich)学过声乐。之前他曾做过大导演Harry Kupfer、Jean-Pierre PonneHe和Michael Hampe的助手。后来策划制作有鲁尔三年节的《摩西与亚伦》(2009,我曾写过一篇名为“勋伯格与摩西,在鲁尔”的文章)、《漂泊的荷兰人》(2011,巴士底)、《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2011,鲁尔)、《露露》(2011,巴黎)、《彼得?格莱姆斯》(2011,伦敦)、《唐璜》(2012,德雷斯顿)等。德克尔版《茶花女》首次出现在2005年8月萨尔茨堡音乐节上,一亮相就在佳作云集的欧洲歌剧界引发不小震动,当时捧红了年轻人安娜?涅特里布科和罗兰多?维拉宗。不久,该版一举博取美国大都会歌剧院的倾心,于2010年果断引进,又纳入2012/13年演出季,就连美国大导演弗朗哥?泽菲雷利(Franco Zeffirelli,他曾于1982年拍摄经典电影版《茶花女》)也对德克尔不吝赞赏。   今天的舞台从不缺“新”茶花女,“她”捧红了无数女高音、促进了普及音乐工作、丰富了演出市场以及成就了某些活动、新剧场或团体。似乎熟悉茶花女的人不少,但很多时候“她”只是被作为一个玩偶,长时间以来,走下聚光灯的“她”很孤独。   构思作品的过程是痛苦的,德克尔思考最大的问题是,21世纪我们为什么要上演《茶花女》?她与我们的关系是什么?后来,德克尔想清楚了:“我要摆脱那个历史中的故事,这么做的目的是要把她带给今天的观众。如果今天,我们还把薇奥莱塔孤立为一位来自19世纪巴黎的女人,没有以当下为坐标,那么你与她的历史距离已经偏离。”德克尔是一位很老辣的导演,他企图要“杀死”我们记忆中的茶花女。   是死神?   入场时,还在找位置,猛一抬头见舞台露出的右角坐着一位黑衣男人(如果看DVD感受不到这些),他是谁?在等待什么?戏难道已经开始?   该舞台设计极其简洁,没有常见的华贵累赘场景(当初德克尔起用新人担纲主角,拒绝大牌熟面孔也是这个意思),一个白色半圆形(与德克尔的《露露》有点相似,是u字形,与女主角名字有关),一目了然。舞台设计师沃尔夫冈?古斯曼(Wolfgang Gussmann)是德克尔的老搭档,他说:“我追求视觉上的一种空灵。人们将进入一个空屋子,没有什么多余的东西,就一个基本形,对我而言,这个形必须能明确地承载其背后有分量的内容。去除所有琐碎的东西,是想让人们更好地聚焦到作品的人物及其心理上。”德克尔对舞台非常满意,接近极简主义(Minimalism),在酝酿制作时,他就想寻找一个核心概念,后来受到音乐的启发找到了“圆圈”(circle)这个符号,古斯曼的圆形舞台仿佛托举着德克尔的思想。   序曲奏响,薇奥莱塔从左边推门而入,一束光撕开空荡荡的舞台。弦乐如泣如诉,b小调旋律呈二度音程波动,女主角身心疲惫的样子,先是坐在墙角,后来慢慢走向右边的黑衣人,当这段音乐结束时,薇奥莱塔“死”在了黑衣人怀里。在导演手记中,德克尔强调:“《茶花女》是一部关于死亡的作品,而这个死亡是个悖论,尽管不可避免,其实它等同于一部渴求生命的作品,一切向死而生,又无法阻止。”序曲音乐取自死亡的第三幕序曲(只是调性降低了一个小二度,第三幕是c小调)。黑衣人,兼具两层含义,一死一生,一是作为表演角色,他贯穿全剧出现,是该版本特设的人物,代表死亡,在这个版本中,他的戏剧意义甚至高于薇奥莱塔,他的出现并不可怖,但是带有一股强大的威慑力和逼迫力:二是作为原歌剧人物,茶花女的家庭医生,出场晚,音乐少。这是德克尔的妙笔之一,塑造这个一体两用的角色。死神,极大扩充了再叙述的空间。德克尔喜欢东方文化,对佛教和道教颇有所研究,他理解,生与死不是生命的两端,生命是流动的,生死时时共存。   序曲,只是由器乐演奏的乐段,过去导演一般在此不作为,新导演开始加入表演,而像德克尔这样“穷凶极恶”加以利用的,实在不多见。只是序曲,德克尔的戏就很吃重,不瞒你说,如果开头这段没看懂,结论都可能错掉。薇奥莱塔就这么“死”了,黑衣人只是看着她。紧接着,第一幕合唱人群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