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东海北部外陆架海底底形特征及其成因研究
摘要
东海陆架以宽平的地形、充分的陆源沉积物供应、快速沉降和强动力场为特
征,东海中外陆架广泛分布着脊槽相间的海底底形,有研究称之为冰消期海侵以
来的潮流沙脊。国内外研究人员对东海陆架脊槽相间的海底底形进行了深入广泛
研究,取得了大量有意义的研究成果,但其研究区域主要集中在东海中南部海域。
本研究选定的区域位于东海北部外陆架靠近济州岛西南海域,是黄海槽向冲绳海
槽延伸的部分,属于黑潮分支黄海暖流的通道入口,对其海底底形形态、沉积物
分布及其成因机制的分析研究,有助于全面了解该通道的地形地貌特征及其形成
演变规律。
本研究基于东海北部外陆架海域获取的高精度多波束声纳数据、地质取样数
据、浅地层数据以及水文数据,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利用现代数据处理技术、
定量化分析方法以及潮流动力地貌理论,详细系统地分析了海底波状冲刷洼地
Scour
(Rippled
特征,探讨了较强水动力条件下东海北部外陆架海域脊槽相间底形形成原因、演
变过程。围绕这个主题,主要论述了下面几个方面:
基于研究区获取的高精度多波束声纳数据,构建高精度的海底数字地形模型
及声纳影像镶嵌图,生成高分辨率的海底三维形态图、坡度坡向图、特殊地形剖
面图以及表层纹理图,准确获取海底RSDs及沙脊的高度、宽度、长度及走向等特
征参数。分析发现,研究区东北角存有一个深达153.2m的海底沟壑,其相对高差
最大达32m,海底地形变化剧烈,属强侵蚀洼地地形;研究区分布十余条规模较
大的直脊型海底RSDs及沙脊,长度从几公里,十几公里到最长40公里左右,脊、
槽之间高差一般5m左右,最大达到10m左右,总体走向NW—SE。
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及在该区域获取的海底地质取样数据,详细分析了37个
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将研究区沉积物分为细砂(FS)、粉砂质砂(TS)、粘土质
类型,结合沉积物厚度分布状况,阐述了研究区沉积物分布规律。同时,基于多
波束反向散射强度数据,结合19组海底地质取样数据,建立研究区海底反向散射
强度与沉积物粒度特征之间的统计关系模型,并以自组织特征映射神经网络方法
以及改进的学习向量量化神经网络方法,实现对海底粉砂质砂、粘土质砂以及砂.
粉砂.粘土等三种底质类型的快速自动识别。
Ocean
基于POM(PrincetonModel)海洋数值计算模式,获得研究区M2分潮
的流速、流向以及其他相关的数据;通过收集整理日本海洋数据中心的实测海流
资料,计算获取研究区的海流流速、流向等数据;应用数据分析方法揭示海洋动
力环境要素与RSDs及沙脊形成分布之间的关联,进而详细探讨现代较强水动力与
这一区域RSDs以及沙脊之间的作用关系。研究发现,该区潮流方向基本为NW—
SE,这一方向基本上与海底底形走向一致,但是其底层流速很小,一般只有30cm/s
左右,这一流速很难起动粉砂质或更小粒径的海底沉积物,现代潮流对该区域的
海底底形影响已经很小。研究还发现,该区域实测底层最大海流流速达到69cm/s
左右,这一流速有能力起动、搬运细砂或粉砂质砂等海底沉积物,对海底底形形
态产生一定的动力作用,可能会形成一定程度的侵蚀和堆积地貌,现代水动力仍
然改造和维持冰消期海侵以来形成的海底RSDs及沙脊。
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获取研究区冰消期海侵以来各时期M2分潮潮流场演变
过程,同时结合前人对东海潮流沙脊的相关研究成果,深入细致地研究古代水动
力环境与这一区域RSDs及沙脊底形形成、分布及演变的关系。研究得出,冰消期
海侵以来,海水由济州岛两侧进入黄海,东海北部外陆架海底受到强烈的水流侵
蚀冲刷作用,海底砂质或粉砂质沉积物被较强潮流起动、搬运,在海平面上升停
顿期,在较强往复潮流作用下,形成与古潮流NW—SE方向一致的海底RSDs侵
蚀地貌及侵蚀一堆积潮流沙脊地貌。
关键词:波状冲刷洼地;沙脊;地形地貌;成因;东海北部外陆架
Ⅱ
Submari Rebedformsandformat i nthe
i oncause outersheI f
ofthe
northoftheEastOhi naSea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二徐”的艺术观与20世纪初西画在中国的发展的研究.pdf
- 《鲁班经》版本的研究.pdf
- AISI321奥氏体不锈钢激光表面合金化的研究.pdf
- Boussinesq方程的一种区域分解并行算法.pdf
- Co掺杂ZnO电子能级结构对其磁性影响.pdf
- HBV感染不同免疫状态与sICAM-1表达的关系.pdf
- JASON-1和TOPEX%2fPOSEIDON卫星高度计数据在中国海和西北太平洋的校正、印证及数据融合.pdf
- RNA干扰cx43基因对培养的人RPE细胞的作用及其蛋白质组学分析.pdf
- βig-h3在胃癌腹膜转移中作用及机制研究.pdf
- β-榄香烯和%2f或联合X线照射抗肺癌作用机制研究.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