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清代地方戏的历史成就和特点.doc
清代地方戏的历史成就和特点
??? 作家与作品 清代地方戏的作品大都出自下层佚名作者之手,主要靠梨园抄本流传或艺人口传心授,刊刻付印的极少。保存至今并能看到早期面貌的剧本,只有乾隆年间刊行的戏曲选本《缀白裘》第6、第11两集以及《纳书楹曲谱》和少数梨园抄本。一般说来,在地方戏兴起的初期,流行乡村集镇时,编演的主要是一些取材于日常生活的小戏,如《打花鼓》、《打面缸》、《张三借靴》、《张古董借妻》等。内容和形式都较简单,但生活气息和乡土色彩浓厚,往往以喜剧或闹剧的手法,针砭时弊,嘲讽恶人坏事,并对被压迫、被损害者表示同情,给观众以有益的启示。这类作品,是戏曲发展进一步接近群众的产物,也正是文人创作中所缺少的。
??? 随着地方戏的成长,为了在竞争性的营业演出中适应成分复杂的各类观众的需要,接受昆、弋诸腔戏和小说、弹词、宝卷等说唱艺术的影响,各种地方戏都陆续移植或改编了大量以历史演义和民间传说为题材的故事戏,其内容和形式日臻成熟,涉及的生活面大为开阔,出现了不少优秀剧目。作者借历史题材,曲折地反映了清代社会的各种矛盾,表现了人民特别是农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和意愿。其中一个突出的主题,就是歌颂犯上作乱。如描写宋代梁山义军斗争生活的《神州擂》、《庆顶珠》;写隋末瓦岗寨英雄聚义造反的《贾家楼》、《打登州》;写元末徐州城市民暴动的《串龙珠》等。还有一些鼓吹兴兵反朝、颂扬叛逆精神的戏,如写内戚大臣黄飞虎反出朝歌、离商投周的《反五关》,写薛刚反唐的《铁丘坟》等。这类作品,一方面反映了人民群众对封建专制的不满情绪;一方面也与嘉庆、道光时期的白莲教、天理教起义有密切的联系。即使像一些根据《东周列国志》、《三国演义》等历史小说改编的大量武打、战争戏如《祭风台》等,其中表现的英雄主义和斗争谋智,也同样鲜明地显示了这个充满斗争的时代特点。另一个重要的主题则是表彰爱国主义和民族英雄、反对民族压迫,如以杨家将故事为题材的《两狼山》、《寡妇征西》、《演火棍》和谱写汉藏联姻的藏剧《文成公主》等。这类戏在民族矛盾尖锐复杂的清代剧坛出现,也不是偶然的。在剧中往往通过英雄人物的不幸遭遇,揭露封建朝政的腐败,总结历史教训,以借古讽今。另外,这些戏中还塑造了一系列很有特色的妇女形象,如穆桂英、杨排风等,她们武艺超群,智慧过人,关心国家大事,解救民族于危难之中,作者对她们的称颂,不仅寄寓了一种浪漫主义的理想,而且表达了现实社会中反封建的民主思潮的高扬。其他一些剧目,如《清风亭》、《赛琵琶》、《四进士》、《玉堂春》、《铁弓缘》、《少华山》、《王宝钏》、《宇宙锋》、《梵王宫》等,则反映了多方面的社会生活内容,或男女爱情,或家庭纠葛,或世态炎凉,或官场纷争,所可贵者,都是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人民自己的道德观念、是非标准、处世哲学、善恶情操,对当时人民具有自我教育的作用。
??? 由于时代和阶段的局限,清代地方戏的创作也受到封建统治阶级思想的侵蚀,产生了一些如《擒杨么》、《擒方腊》一类鼓吹镇压农民革命和其他许多歪曲劳动人民形象,宣扬封建道德或低级趣味的坏戏。即使是较优秀的作品中,也常常掺杂了不少糟粕。
??? 演员与演出地方戏的普遍繁荣,在表演艺术方面也有长足的进步和发展。首先,涌现了一大批富有创造精神的演员。仅就乾、嘉时期刊刻的《燕兰小谱》、《扬州画舫录》、《日下看花记》所载,当时北京、扬州二地的知名花部艺人有近200人。其中还大都是旦脚演员。乾隆初年荟萃北京的京腔六大名班,包括各班各种脚色的“京腔十三绝”,他们的画像曾被悬挂门额以为广告,可见享誉之盛,但他们的名字和事迹却没有被准确地记录下来。见于记载的诸人中,最著名的是京腔艺人八达子、天保儿、白二,秦腔艺人魏长生和“时称四美”的他的弟子陈银官,王桂官、刘二官、刘凤官。扬州本地乱弹的主要演员杨八官、郝天秀和有“二簧耆宿”之称的高朗亭等。他们出身寒微却颇有胆识和节操,虽遭官府查禁、驱逐而不改其初衷,如魏长生二进北京,一下扬州,始终不曾放弃秦腔的演出;刘二官则“性颇骄蹇,与豪客时有抵牾”。他们技艺出色,善于取长补短,大多兼擅数种声腔。刘凤官系湖南人,“自幼驰声两粤”,入京后还从魏长生为徒。杨八官、郝天秀原为苏州、安庆名艺人,到扬州唱本地乱弹,又“采(魏)长生之秦腔”。这些艺人最突出的特点是勇于创新。据赵翼《□曝杂记》梨园色艺条记载,魏长生“演戏能随事自出新意,不专用旧本”,因此无论是声腔、表演、化装诸方面都能有所创造。
??? 其次,随着剧目内容反映生活面的扩大,尤其是反映历史政治、军事斗争题材剧目的大量出现,清代地方戏的表演形式、技术也较之前代戏曲艺术更趋完整、精细。如脚色体制就对昆曲原有的“江湖十二脚色”有所继承和发展,其中变化最大的是生行和净行。与昆曲侧重以正生、正旦为主的情况不同,清代地方戏大多以生、净脚色为主。在生、净两行中,又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