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所修“三峡工程”:川江石坝——基于《川江石坝志略》的讨论.pdfVIP

明代所修“三峡工程”:川江石坝——基于《川江石坝志略》的讨论.pdf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明代所修“三峡工程:川江石坝 ——基于《川江石坝志略》的讨论 尹玲玲 (I-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上海,200234) 一、问题的缘起 对于三峡水利,以往的研究较多地关注建国后三峡工程的酝酿与 实施,从其最初的论证,到后来工程的启动,再到工程的每一步进展。 关于三峡工程的利弊,在其最初进行工程论证时,曾有过非常热烈的讨 论。从其正面效应来说,一方面可以遏水防洪,几乎可以一劳永逸地解 决两湖平原洪涝灾害频发的问题;另一方面,该工程又可以提供巨大的 水电能源,在相当大程度上缓解我国能源紧缺的压力。这里勿庸赘言。 但事实上,对于前者,这一水利思想并非今人的专利,古人早就认 识到了这一点。也就是说,在三峡上建坝遏水防洪的思想古已有之,并 且多次付诸过实施。有的还曾经达到相当的数量和规模。然而,对于 历史时期的三峡水利思想与水利工程,则很少有人涉及,更遑论进行专 门的研究和讨论。民国时期曾经规划设计兴建三峡工程,有学者写过 专文进行介绍①。笔者曾在《明代湖广地区重要水利史料——万历湖 广总志·水利志简介》一文中引录介绍过《川江石坝志略》,指出明代 年间曾在三峡地区兴修过石坝工程②。不知是由于论文本身过于稚 拙,还是主题过于冷僻,或者书刊读者面太窄,又或者学术界对这一问 题并不敏感,总之,该文并未引起对历史时期的三峡水利思想和水利工 ① 智效民《半途而废的民国三峡工程》,《文史博览》,2005年第3期。 ② 尹玲玲《明代湖广地区重要水利史料——万历(湖广总志·水利志简介》,《历史地 理》第十六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142 明代所修“三峡工程”:川江石坝 程的相关讨论。 当前,三峡工程正在如火如荼、紧张有序地进行施工。笔者认为, 为使我们更好地认识水利科技史,总结有关经验,有必要对历史时期的 三峡水利思想与水利工程做一次很好的清理,进行认真地研究,这同时 也是对这一水利思想的继承与进一步发扬。正如笔者上述拙文所论, 万历《湖广总志·水利志》中附有几篇重要的奏疏、题志,这些奏疏、题 志中保存了大量极为宝贵且详细具体的原始材料。其中一篇题为《川 江石坝志略》,记载了明代年间在三峡地区巴东、归州、夷陵(即今宜昌) 三地修建的二十来座石坝。笔者曾花大力气遍查这些地区的方志,包 括这之后纂修的《巴东县志》《归州志》《夷陵州志》《荆州府志》《宜昌府 志》《恩施府志》《湖广总志》《湖广通志》《湖北通志》等,希望能找到更多 的,详细具体一点的记载,但令人遗憾的是,我的这些努力并没有得到 更大的收获。故本文只能基于《川江石坝志略》一文对明代年间兴修的 “三峡工程”——川江石坝,作一简要讨论,主要是就石坝的修建背景、 石坝工程的设计者、石坝的分布、规模及其效应等方面一一进行述评。 二、Jl|江石坝的修建背景 《川江石坝志略》开篇即云,“楚自(嘉靖)庚申(1560)以来,川、汉二 水每遇夏秋,辄交涨泛滥于荆、承、潜、沔,武、汉之间沃壤数千里悉成巨 浸”。我们可通过当时其他文献的大量相关记载得知两湖平原上洪灾 频发的情况及其原因。 1.两湖平原洪灾频发及其原因 元代末年,湖广一带遭兵燹蹂躏,人口大减。明朝建立以后,战乱 基本平息,经济复苏发展,人口亦相应渐增,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加大。 有相关文献为证;“今日生齿渐盛、耕牧渐繁、湖渚渐平、枝河渐湮,穴口 故道皆为廛舍畎亩”①。不仅肥沃的淤地被垦、冬涸夏涝的湖地被围, 乃至“深山穷谷、石陵沙阜莫不芟辟耕耨”,然而盲目开垦所造成的恶劣 影响则是令人触目惊心的,“地脉既疏,则沙砾易崩;故每雨则山谷泥沙 ①万历《湖广总志》卷33“开穴口总考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以下同。 143 南方社会经济开发与环境变迁 尽入江流,而江身之浅涩、诸湖之湮平职此故也”①。两湖平原上每次 洪水过后,都会有大量泥沙在此堆积,使河湖水系淤浅、淤废而成陆。 明初至成化以前,江汉平原上人均耕地尚较为宽广,况圩垸较少、 河湖较深,即使发水,未为大害;成化至弘治间,江汉平原上的大小湖泊 尚未全面淤浅而较深广,蓄洪、泄洪能力较强,故水患即使为害,尚

文档评论(0)

wuhuaiyu00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