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道家思想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9-0266-02
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借鉴优秀传统文化的潮流中,道家“无为”、“不争”理念涵化的人生哲学、教育思想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指导意义别具风格。与儒家注重的“有为”理念相较,道家的重心在于“无为”与“不争”。本文尝试着从“道法自然”的教育原则、“无为而有为”的教育模式、“上善若水”的教育目标等诸多方面深入挖掘道家思想内涵,从而剖析出道家思想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借鉴意义。
一、道家管理理念的基本点
道家提出了以“道”统“德”、“无为”而治的哲学理念,哲学视域下“自然无为”理念的基本内涵有以下几点。
(一)“道法自然”的管理理念
“道法自然”中“自然”的含义不是指自然界而是自然万物的本然属性及其内在固有的客观规律,“效法自然”就是要求在管理中不要过度地干预琐碎细事而要让人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与优势条件,顺势而为,轻松而不疲累管理,卓有成效的完成管理任务。正如《老子》所言:“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1]184“道法自然”、“顺性无为”是道家哲学的精神内核,遵道而行,因任自然,让万物自由发展而不蛮横干预,则民自化、自正、自富、自朴,从而实现社会的有序性与和谐性。
(二)“无为而有为”的管理艺术
“无为而有为”的管理艺术涵化着深刻的辩证法思想,管理者要自在自为的否定与消除主观妄为,管理行为要符合管理的内在规律,从而铸成高效、和谐美的管理世界,凭借否定的不强为而趋近肯定的“无所不为”的管理境界。正如《老子》所言:“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1]5“有”与“无”相反相成、对立统一,不能羁绊于急于求成、刻意有为的表演心态,逆势而为,否则就会走向反面、一事无成。物极必反,在现实的管理工作中要寻觅“有为”与“无为”的临界点,消解“过度而为”,注重“顺性而为”。
(三)“上善若水”的管理人格
“上善若水”的管理人格蕴含着深刻的智育、德育思想,有助于塑造管理者完整的灵魂与独立的人格。《老子》以“水”喻道,提出“七善”即“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1]22“居善地”就是居下用柔,心胸博大,谦虚求真,乐天知命。“心善渊”就是在现实的诱惑中要心静如止水,涤除尘世的污染,不受喧嚣的外界干扰,心如磐石。“与善仁”就是待人接物要友好善良,与人为善,乐于助人,扶弱济贫,对于强弱一视同仁。“言善信”就是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不尔虞我诈,诚实信用。“政善治”就是立身处世要不偏不倚,持正守平,尽职尽责,多做实事,多出政绩。“事善能”就是敢于担当,审时度势,做力所能及的事,方圆有致,不越俎代庖。“动善时”就是要与时俱进,唯变所适,把握时机,紧贴时代脉搏,敢于创新,争取做出新的更大的成绩。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要节制欲望,挑战自我,突破自我,对“我”始终进行批判性反思,从而做到与时俱进,达致无欲无私的道德境界。
二、道家管理智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一)“道法自然”的管理理念与践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自由原则
道家追求个体的返璞归真与精神自由,推崇人对自由的追求,批判异化对人自身的禁锢,致力于实现“天人合一”的至高人生境界。道家哲学凸显出的自由精神是实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和合”统一的题中应有之义,对思想政治教育自由异化的消解具有指导价值,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意义非凡。
思想政治教育中自由精神的迷失、自由异化是社会转型期价值理性淡化、工具理性泛滥的具体表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统一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性属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与路径选择的向导。在社会转型期人文关怀遇到了现实危机,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存在分裂的倾向,思想政治教育也在一定程度上掉进了以受教育者工具化、物质化为前提假设的逻辑陷阱,倾向于技术性的处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存在的不和谐,拘泥于单向度的理论灌输与一元的价值取向,忘却了受教育者自身的合理意愿,高度规范化与定型化的灌输缺乏生活基础与现实需求的空洞理论,导致受教育者走向了缺乏精神自由的奴役化状态,背离了“以人为本”的应然要求,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直接的受教育者是个体,思想政治教育中个体的自由与价值要得到充分挖掘与发挥[2]86。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视野下的个体自由“和合”统一,从工具理性的视角看,个体自由就是思想政治工作要把握规律性,体现时代性,富有创造性,尊重个体的认知规律,重视主体的精神自由,激发个体的创造潜力;从价值理性视角看,个体自由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