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科学界预防医学人物曾毅.doc
(1929— )
?曾毅,医学病毒学家。他建立了一系列鼻咽癌的早期诊断方法,提高了鼻咽癌的早期诊断率,从而提高了早期治疗率,降低了病死率。他还阐明了爱泼斯坦—巴尔病毒和鼻咽癌的关系,以及环境中的促癌物、致癌物和遗传因素在鼻咽癌发生中的作用,提出了鼻咽癌病因的初步见解。他在国内首次分离到艾滋病病毒,并建立了诊断方法,制备了诊断制剂,为推动我国对艾滋病的检测和防治研究作出了贡献。
曾毅,1929年3月8日出生于广东省揭西县五经富乡。他的父亲原来是个经销油盐的商人,后来经营织布厂。曾毅5岁便入小学读书,肯用功,成绩优良,深得父亲的喜爱。1943年1月,他在五经富中学初中毕业后,考入梅县东山中学读高中,毕业后去上海,先入复旦大学商学院统计系学习,后又考入上海医学院,于1952年毕业,1953年到广州中山医学院微生物教研室任助教。 1956年他被调到北京中央卫生研究院微生物系病毒学室(1956年改为中国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1983年改为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研究所)工作。从此时起至1973年,曾毅一直从事病毒病病原学的研究。他研究过脊髓灰质炎病毒、肠道病毒、麻疹病毒、多瘤病毒、腺病毒、鸡白血病病毒等,取得了一些成就,其中较重要的成就有:首先发现在我国母鸡中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的阳性率很高,鸡蛋中病毒阳性率高达80%以上。为降低鸡蛋的带毒率,1968年,他应用大剂量经细胞培养多次传代后的活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免疫带病毒的母鸡,打破其免疫耐受性,使鸡获得高滴度的中和抗体,从而使鸡蛋的带毒率大大下降,甚至转阴,为建立无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鸡群提供了新措施。7年后,同类的工作在国外才见报道。 曾毅在科学研究上的突出成就和贡献,首先是鼻咽癌的早期诊断和病毒病因研究,其次是对我国艾滋病的研究。其病因至今不明。关于致癌因素的学说和假说众多,如化学物质、遗传因素、病毒病因等。但人类癌症的病毒病因研究多年来不受人们的重视。 1966年,美国学者L.J.奥尔特(L.J.Old)等,应用免疫扩散试验首次证明了爱泼斯坦-巴尔病毒(EB病毒)与鼻咽癌存在血清学关系。随后的资料又进-步证明了这一点。于是各国学者纷纷开展研究,希望以鼻咽癌为契机来阐明癌症的病毒病因。但他们主要研究EB病毒的特性,以及它对细胞转化的作用,它与巴基特淋巴瘤和鼻咽癌的关系等,至于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则研究得很少。 1973年,曾毅经反复思考、比较,决定研究EB病毒与鼻咽癌的关系。有人曾劝他只研究食管癌,曾毅却认为,鼻咽癌已经证明与EB病毒有关,而食管癌则查不到与任何病毒有关的证据,科学研究必须从实际出发,应该研究可能与病毒有关的癌症,否则便是无的放矢。他果断地在当时的研究所领导的支持下,进行了鼻咽癌的研究。 鼻咽癌在东南亚和我国南方的几个省发病率很高,而广东、广西更是本病的高发区。发病者92%为30岁以上的青壮年。本病与所有癌症一样,早期难以发观,晚期难以治疗,病死率很高。对该病如能早期发现,早期进行治疗,效果很好。因此,及早发现早期病人,对于挽救其生命十分重要。 课题确定之后,制订正确的研究策略十分重要,关系到课题的成败。经过深入的思考,曾毅认为,我国是鼻咽癌高发区,成千上万人的生命正在受到威胁,因此,我们不能采取西方学者的研究策略,应该走自己的路,应该坚持科学研究与防治疾病相结合,实验室研究与疾病防治现场相结合的方针,首先要解除病人的痛苦,挽救其生命,然后再来阐明病因,控制疾病。据此,他制订的策略是:以研究EB病毒与鼻咽癌的关系为中心,带动其他学科的研究;从解决鼻咽癌的早期诊断入手,深入疾病的高发区,主动寻找病人,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在此基础上阐明病因,达到控制疾病的目的。 根据这一策略,曾毅在研究EB病毒与鼻咽癌关系时,其工作分为三个部分:(1)鼻咽癌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降低病死率;(2)EB病毒在鼻咽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3)环境因子和遗传因素在鼻咽癌发生中的作用。
解决了鼻咽癌的早期诊断问题
建立特异的、敏感的诊断方法,是解决鼻咽癌早期诊断问题的关键。1976年,曾毅将从国外引进的、检测EB病毒免疫球蛋白A(IgA)抗体的免疫荧光法,用于鼻咽癌的早期诊断,效果很好。然而此法必须备有价格昂贵的荧光显微镜,无法在基层推广应用。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他和助手刘育希等一起,在1977年建立了免疫酶法。用此法检测人血清中EB病毒壳抗原的IgA(IgA/VCA)抗体,可发现早期鼻咽癌病人。此方法简便,用普通光学显微镜即可检查。 1978年,曾毅携带此方法来到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在自治区卫生厅和人民医院、苍梧县和梧州市卫生局的支持下,与苍梧县和梧州市肿瘤防治所合作,在苍梧县和梧州市建立了鼻咽癌前瞻性研究的现场。 曾毅坚持贯彻“实验室—医院—现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