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流派撷英
就用清瘟败毒饮加用滑石,其他随证加用泽泻、猪苓、木通、通草、扁蓄、茅根、茵陈、琥珀、
牛膝等药物。叶天士治疗湿热时指出“渗湿于热下”,常用芦根、滑石、茯苓等药物分消走泄。
吴鞠通非常擅长应用滑石治疗湿温证,在《温病条辨》创立了一系列方剂配伍滑石的方剂如三
仁汤(杏仁、滑石、通草、竹叶、半夏、厚朴、白蔻仁、生薏仁)、杏仁滑石汤(杏仁、滑石、
通草、半夏、厚朴、橘红、郁金、黄连、黄芩)、三石汤(杏仁、滑石、白通草、石膏、寒水石、
竹茹、银花)、薏苡竹‘叶散(滑石、通草、竹叶、薏苡、白蔻仁、连翘、茯苓)、黄芩滑石汤(黄
芩、滑石、通草、茯苓皮、猪苓、大腹皮、自蔻仁)、宣痹汤(杏仁、滑石、薏苡、赤小豆、连
翘、山栀、半夏、晚蚕沙、防己)等。清薛生白著有《湿热病篇》,更擅长应用滑石。他治疗
湿热证恶寒发热、湿热侵入经络脉隧、湿热证数日后自利溺赤、湿热证嗽、湿热亡阳等
证也都配伍应用滑石。
3.7对通腑泄热法的影响
刘完素对汗后表寒已解,热邪亢甚、里热郁结而出现可下之证,如腹满实痛、目睛不了了、
烦躁澹妄、狂躁喘满、闷乱喘息、脉来沉实诸症者,用大承气汤或三一承气汤(大承气汤加甘
革、生姜)下其里热。对热毒极深、阳厥阴伤所致的真热假寒证,出现遍身青冷疼痛、咽干或
痛、闷乱喘息、脉来沉细,治以凉膈散加减。对于阳热郁结不通出现神志昏迷、四肢抽搐、喉
中痰声漉漉、大便秘结、舌红苔黄厚、脉沉滑数之中风证,用三化汤(厚朴、大黄、枳实、羌活)
通腑泻热。这些苦寒攻下里热的方法,对后来温病学派通腑泻热起到了重要的启发作用。
明代医家吴又可《温疫论》中三承气汤一律在煎煮时加用了生姜,显然是继承了刘完素三
一承气汤的精义。承气汤中使用和胃之生姜可防止出现呕吐等不良反应。吴又可应用下法不仅
为通燥屎而设,更主要是发挥祛邪热和存阴液的作用,所以强调治疗温疫下不厌早.拓展了下
法治疗的范围。他在《温疫论》中提出:“大凡客邪贵乎早逐”、“勿拘于下不厌迟之说”,并阐
释说:“应下之证,见下无结粪以为下之早,或以为不应下之证,误投下药,殊不知承气本为逐
邪,而非专为结粪设也。”清代医家戴北山同样赞成“温病下不厌早”,他认为“一见舌黄、烦
渴诸里证,即宜攻下,不可拘于下不厌迟之说”。柳宝诒在《温热逢源》中也说:“温病早投攻
下,不为大害。”杨栗山创制名方升降散,病之初起即投苦寒泻下之大黄,在于注重祛邪,尽早
祛邪。吴鞠通善于应用下法治疗温病,化裁承气得心应手,创制五承气汤(宣白承气汤、导赤承
气汤、牛黄承气汤、增液承气汤、新加黄龙汤)通腑泻热治疗温病。
综上所述,刘完素勇于探索和创新,为温病学派脱离伤寒束缚,为温病学派创立新的病因,
为温病学派深入发展新的治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故后人有“伤寒宗仲景,热病崇河问”之
说。
近代岭南管氏伤科医学世家木
陈秀勤1 刘小斌2
(1.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骨伤科,广东广州510620:2.广州中医药大学医史各家教研室)
【摘要l介绍近代岭南伤科医学世家管镇乾、管季耀、管霈民三代人学术成就及伤科临证经验。第一代管镇
乾,清同治至光绪年间在佛山设医馆行医,精于跌打刀伤;第二代管零耀,民国年问岭南骨伤名医,编著《伤
科讲义》教材,管氏伤科伞国奉圭桌,庶惠疮痍而教普及也;第三代管霈民,建国后广东省名老中医,创立正
骨手法以及皮肤外科用药,其中骨科一号膏和二号膏目前仍在临床使用。管氏伤科医学世家是近代岭南骨伤科
学术流派之一.学术影响百年之久,造福病忠救治伤者无数,岭南独树一帜。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五次中医医史文献学术年会论文集
岭南中医骨伤科素有优良传统,其以精确的理伤手法及独特的固定方法与有效伤科药剂著
称于世。清末民初及至现代,岭南骨伤科名医有管镇乾、何竹林、蔡忠、李广海等,其学术传
承均有三代以上。现介绍岭南伤科管氏医学世家,管镇乾、管季耀、管霈民爷孙三代及后人学
术传承。
1.管镇乾
管镇乾,字金墀,祖籍江苏武进,南海佛山人。父亲管德裕,亦骨伤科医家,据民国年间
管炎威《伤科讲义》记载:“大父(注:祖父)德裕公,系出少林,夙娴技击,通医学,精内功,
点脉救伤,咸称神手。”n1管镇乾行伍出身,道光至咸丰年间在军队任军医二品衔,精于跌打刀
伤,后流寓粤省大埔,同治年间寄居佛山开设医馆故以占籍。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4月,
飚风打塌房屋,人多伤毙;光绪4年(公元1879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