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毒理研究进展.pdfVIP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纳米毒理研究进展.pdf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07年2月; 21(1):77-80      ChinJPharmacolToxicol 2007  Feb; 21(1):77-80 ·77· 纳米毒理研究进展 王莉娟,丁文军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生物系,北京 100049) 摘要:随着纳米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对纳米材料安全性及 施,进一步扩展纳米技术的应用领域。 其生物效应信息的需求不断增加。纳米毒理学,作为一门 “关于纳米设备和纳米结构的相关生物效应及其问题的科 1 纳米颗粒的进入途径及作用的靶器官 学”已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纳米微粒的小尺寸效应、表 面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使其与宏观材料 当前,在纳米颗粒的毒性研究上多以动物为模型,纳米 相比具有特殊的理化性质、生物活性和生物动力学过程,从 颗粒进入体内的途径主要考虑呼吸系统。然而其他的暴露 而对人体产生各种潜在危害。本文就目前纳米毒理的研究 途径,如皮肤和胃肠道也是纳米颗粒的潜在入侵途径。 进展作一综述。 1.1 在呼吸道的有效沉积及转移 关键词:纳米颗粒;纳米毒理 纳米颗粒吸入后在呼吸道的沉积是通过颗粒之间相互 碰撞引起的扩散所形成的。较大颗粒的沉积机制,如惰性压 中图分类号:R99 缩、重力的作用和折射均与纳米颗粒的沉积不同,而纳米颗 文献标识码:A 粒的静电沉淀通常只有当纳米颗粒带有明显的电荷时才发 文 章 编 号:10003002(2007)01007704 [2] 生。根据数学模型 的结果表明,一定尺寸的纳米颗粒在呼 吸道的鼻咽部、气管支气管和肺泡区域均有显著沉积,且颗 人类的发展过程始终暴露于空气中的纳米颗粒(nano 粒可根据其尺寸的不同而改变沉积部位。这些沉积部位的 sizedparticles,1~100nm)之中。在生物体内也发现了自然 差异与不同尺寸的纳米颗粒所引起的不同效应及对肺外器 形成的纳米颗粒,如源于生物的磁矿石、载铁蛋白和生物纳 官的扩散有关。 米颗粒(病毒)等。纳米颗粒的小尺寸效应、表面效应、量子 与较大尺寸的颗粒相比,纳米颗粒在呼吸道沉积后,似 尺寸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使它们在磁、光、电敏感等方 乎更容易通过不同的转移途径和机制扩散至肺外的器官从 面呈现出常规材料不具备的特性,如可成为化学反应理想的 而到达体内的其他靶器官。其一是通过胞吞转运作用穿过 催化剂,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和很高的化学活性。而且粒子 呼吸道的上皮直接进入血液或通过淋巴循环分布于全身。 表面的原子或分子数与总原子或分子数的比率随着颗粒尺 研究结果表明,沉积于呼吸道的纳米颗粒易进入上皮细胞和 寸的减小呈指数增加。与较大的颗粒相比,增加的表面活性 间质区域,如暴露于含氟颗粒后,气管的间质和粘膜下部位 预示纳米颗粒将具有更大的生物活性,生物活性的增加可以 [3] 以及接近胸膜的肺周空隙处均有氟颗粒存在 。因此,颗粒 是有益的(如抗氧化作用、治疗载体、药物载体对细胞屏障具 从肺泡转移至间质区后,再向靶向区域的转移可以直接引起 有穿透性等),但也有可能是有害的(如毒性、诱导形成氧化

文档评论(0)

docind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