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龋病的病因.ppt
龋病的病因学 (etiology of dental caries) 内容 龋病病因的早期学说 龋病病因的现代概念 主要的致龋菌 宿主:牙齿、唾液、全身情况 食物:糖 时间 影响龋病发生、发展的其他因素 目的与要求 了解龋病的早期病因学说 熟悉龋病病因的四联因素理论 掌握主要致龋菌及其生物学特点 熟悉宿主、饮食在龋病发病中的作用 了解影响龋病发生、发展的其他因素 一、早期的龋病病因学说 二、龋病病因的现代理论 (一)内因论(endogenous theories) (自学) 磷酸酶学说(phosphotase theory) 结构论(structural theory) 糖原学说(glycogen theory) (二)外因论(exogenous theories) 化学细菌学说(chemico-bacterial theory) 蛋白溶解学说(proteolysis theory) (自学) 蛋白溶解-螯合学说(proteolysis-cheletion theory) (自学) 磷酸酶学说(phosphotase theory) 1949年由Eggers-lura 提出 内容:a.牙齿有血浆并通过牙髓、牙本质、 釉质与唾液相通; b.血液中的酶如磷酸酶、蛋白酶在上 述组织中存在; c.酶是牙齿组织固有的; d.酶对牙齿的钙、磷代谢很重要,使 不溶性钙变成可溶性钙。 缺陷 a.没有组织学的支持; b.不能解释龋病病变总是由外向内发展及在牙齿萌出后才发生等现象。 结构论(structural theory) 由Mummery等人提出 内容:认为龋病的发生是由牙齿结构上的缺陷所造成的。 缺陷:食物中缺乏某种要素或矿物质代谢发生紊乱时均可发生缺陷,但缺陷不是龋病。 结构上的缺陷为龋病的发生提供了条件,应该是龋病的致病因素。 糖原学说(glycogen theory) 1959年由Egyedi提出 内容:认为龋病的发生是由于进食过多的糖类时,体内(包括牙齿组织)中的糖原含量增加所致。进入牙齿的糖原不易被带走,因而牙齿对外界刺激的抵抗力降低,容易患龋。 总 结 内因论的几种代表学说都把牙釉质、牙本质看成是与有机体有联系的生活组织,注意到了机体自身内在的一些因素与龋病发生有关,但并未阐明龋病的原发致病因素,所以不能解释龋病的发生。 化学细菌学说(chemico-bacterial theory) 1889年由Miller提出的,又称化学寄生学说(chemico-parastic theory) Miller所做的经典实验是: 牙齿+面包(或糖)+唾液 孵育 牙齿脱矿 牙齿+面包(或糖)+煮沸的唾液 孵育 牙齿不脱矿 牙齿+脂肪(或肉)+唾液 孵育 牙齿不脱矿 细菌酵解碳水化合物产生的酸是龋病发生的根本原因 内 容 龋病是由寄生于牙面的细菌利用口腔内的碳水化合物产酸,酸作用于牙齿,使牙齿中的无机物发生脱矿,使牙体硬组织变软,蛋白水解酶将残留的有机物溶解最终使牙齿崩解。 先 进 性 第一次阐明了口腔微生物、食物、酸与龋病发生的关系,抓住了龋病发生的本质,为进一步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在此学说的基础上,20世纪60年代才发展成为现今为人们广泛接受的三联因素论和四联因素论; Miller在龋病病因研究史上作出了重大贡献,为龋病的现代病因理论奠定了基础。 局 限 性 没有阐明牙面微生物存在的形式和龋损是怎样形成的; 受细菌学发展的限制,未分离出引起龋病的恒定细菌; 认为口腔内产酸和溶解蛋白质的细菌都可造成龋损,即龋病是由非特异性细菌所引起。 蛋白溶解学说(proteolysis theory) 1944年由Gottlieb和Frisbie等通过实验和观察提出; 内容:龋病的早期损害首先发生于牙体的有机物存在的部位,即牙釉质内的釉板、釉柱鞘、釉丛和牙本质小管,牙面微生物产生的蛋白水解酶使这些区域的有机物分解、晶体分离,结构崩溃,从而打开了细菌侵入的通道,致使细菌侵入,产酸使无机盐溶解。 先 进 性 描述了龋病发生的有机物破坏过程,说明了为什么在有机物较多的地方容易发生龋病容易发生,弥补了化学细菌学说的不足。 局 限 性 不能解释将未脱矿的牙本质放在蛋白水解酶中,其中的有机胶原并不破坏。而先用酸脱矿,再用蛋白水解酶处理,胶原则被溶解; 有人做实验,发现无菌动物身上只接种有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典范英语4a Lesson3 The Camcorder课件.pptx VIP
- 全省寄生虫病防治技能竞赛理论考试题及答案.doc VIP
- 医疗纠纷防范与医疗安全培训课件.pptx VIP
- GB∕T 2997-2015 致密定形耐火制品体积密度,显气孔率和真气孔率试验方法.pdf
- 大货车按揭车辆转让协议书.docx VIP
- 2025年福建省中考英语真题.pdf
- 苏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4.磁铁吸力》教学设计.doc VIP
- DB42T 678-2023 茶小绿叶蝉绿色防控技术规程.pdf VIP
- 钳工培训PPT钳工基础知识.ppt VIP
- 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2023-2030年).pdf
文档评论(0)